高架渡槽的记忆
□ 乔其发
家乡有座高架渡槽,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造,至今屈指五十个春秋。那时农村风景稀少,夕阳西下,霞光满天,高架渡槽在茅屋炊烟的烘托下,犹如乌龙横空,亦似卧虹出彩,成了家乡唯一而亮丽的风景线。
高架渡槽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全长五百米,架高二十米。半个世纪的寒来暑往,雨雪风霜,渡槽斑驳苍老,骨质疏松,安全隐患不可疏忽。造价虽高,权衡利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忍痛割爱,果断将其拆除。一声炮响,香消玉殒,消声灭迹。
依稀记得当年春天,高架渡槽工程启动,彩旗飘飘,人声喧闹。童年的我和几个小孩十分好奇,偷越过工地安全防护网去看热闹。堂姐长我一岁,活泼可爱,敲敲打打,稚嫩的手背被钢筋划了一道口,鲜血流淌,工长赶紧安排送卫生院包扎。至今伤疤犹存,童年的心里留下了血的教训,留下了痛心的记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确保农业丰收,那一年家乡修建了一座大水库。后继的配套工程是挖渠道,架渡槽。经规划建造高架渡槽。当肘农村机械化设备极少,缺少吊机。平地架起二十米高的渡槽,谈何容易。人们用简易的木质杠杆吊起十几吨重的混凝土水槽,杠杆吱吱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声震天,人人汗流浃背,实是惊心动魄,堪为奇迹。路人止步眺望,无不赞叹家乡人的智慧和顽强。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渡槽曾经的功劳,人们永远记忆犹新。在那个“大办农业”时期,久旱不雨,农民伯伯们白天黑夜战斗在田头地角,轰轰烈烈展开瓢和桶运动,艰辛备尝。有了水库,一声令下,开闸放水了,滚滚的水流瞬间涌向高架渡槽怀抱。渡槽迅速把水输送去前方,几千亩濒临干枯的农植物及时得甘霖,恢复生机,长势喜人,粮棉大丰收。金花银花,致富发家,农民兄弟们心里乐开了花。
渡槽紧邻我家自然村左,高架于绿甸上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小到大,在渡槽脚下来来往往,无论是早岀,或者是晚归,我都会深情地望一望渡槽,依恋之情油然而生。要是有人问我家在何方?我会告诉他:“我的家在高架渡槽旁。”我见证了高架渡槽伟岸俊俏的一生,见证了高架渡槽傲风雪战霹雳的精神;渡槽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喜和忧。每当我遭到挫折时,我就会想到渡槽兀立,几十年如一日,烈炎不惧,狂风不倒,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半个世纪中,高架渡槽脚下的路不断变化:泥泞路变成水泥路,水泥路变成柏油路;往来的自行车换了摩托车,摩托车换了小汽车。
半个世纪后,茅屋炊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玉宇琼楼,是白云蓝天,是绿水青山……
傍晚,我散步到高架渡槽遗址,民工们正在清理残骸余渣。我仰望天空,似乎有所失落。迎面而来的友人仿佛察觉到我的心情,他指着新到的一堆黑色钢化塑管,微笑着对我说:“乡村振兴,凤凰湼槃。”我一愣,即刻心领神会,哈哈大笑:“高架渡槽是脱胎换骨了,感谢乡村振兴为家乡的高架渡槽带来质的飞跃!”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