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成势 赋能新质生产力——我市新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73家

2月11日 10时 阅读 30016

  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九江中心揭牌现场,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共商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长江流域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在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宁基地,科研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就更好地推进深海、深地地震震源技术软件硬件国产化,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科技创新平台正以其强“磁力”,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市科技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1家,较重组前增加2家,在全省重点实验室总量减少30%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获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获批省级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1家;新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73家。

瞄准科技前沿 汇集科研之势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科技创新平台是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支撑,也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市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部署,着力实施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强攻行动,抢抓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省实验室组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积极争创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家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努力引进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凝聚了科研力量。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低维体系及量子调控研究。我们实验室的组建,将积极开展低维体系与量子调控研发及产业发展,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测试分析服务,培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缩小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据九江市低维体系与量子调制重点实验室相关成员介绍,该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一支拥有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科研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省级和高级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九江市低维体系与量子调制重点实验室已在国内外首次开发高载量微米Si电极,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二维结构Si纳米带负极材料,并推动了众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推动技术突破 驱动创新之势

  走进东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条自动化流水线正在全速运转,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该公司聚焦光电显示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主要生产MiniLED模组、IGBT以及充电桩等高端装备产品。以东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为依托,九江市半导体及显示用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要研究开发光电材料及半导体产业、配套的高端智能制造设备等,重点研发市场前沿技术和我国“卡脖子”领域技术成套装备。据悉,九江市半导体及显示用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完成成果产业化转化10个,其中P0.9375V01 P1.25模组成为东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技术创新基础。2024年,我市加速创新平台载体落子布局,助推企业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按下自主创新“快捷键”。

构筑发展基石 壮大人才之势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需要科技创新资源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是组织开展研究,聚集、培养科技人才,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创新基地,具有强烈的“磁吸效应”。“江西天永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建设‘人才(研发)飞地’,充分利用江苏常州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实现人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目标。”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之一,天永诚人才(研发)飞地研发中心通过老员工创新技术、新员工带来新技术的方式不断挖掘创新潜力,并依托科研、人才优势,促使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据了解,依托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2024年,我市入选国家级有关人才项目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才1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将进一步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创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产学研用”紧密对接,积极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基础设施的衔接以及省实验室组建的政策机遇,整合、提升原有创新平台,争取在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上实现突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九江日报记者 陈 芳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