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撷英·月色
■ 伍 穆
1、月亮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桠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白极白极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气。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亮,变成了弱弱的光。(贾平凹《天上的星星》)
【点评】月亮升上天空后月色与星光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精准,运用拟人手法,用文学语言描摹出了“月朗星稀”的自然景象,开头的描写有“明月别枝惊鹊”的古典意境。
2、月色
月色或许是最轻的一种音乐,霜花一样轻,流水一样轻。乐声在山间起伏流淌,白晃晃,环绕。也或许是最重的一种音乐,铁一样乌黑发亮,沉在内心,会在多年之后长满锈迹。……我又披了一件衣服,在深山,在异乡,薄衫已不适合穿在一个中年人身上。露水趋白,衣衫正单,月色渐寒,秋风似无,雁声恰浓,茶水薄凉,我该起身。月亮已西坠,很快会消失,像鲤鱼潜入水底一样。我站在空空的院子里,抬头仰望,瓦蓝的天色渐渐变成灰蓝,云朵在海水里漂白,如丝絮一般。我的脸上是一层厚厚的月光,冰凉的,像一座已成废墟的车站。(傅菲《月色是最轻的音乐》)
【点评】读傅菲的文章需要让心灵慢下来。他以纯美的语言为阅读文章的人,展开一幅山水画卷,其潜在的主题是在浮躁的时空寻得心灵上的静谧去倾听和记录自然。
3、城里的月亮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点评】文章写乡村的月亮,却从城里的月亮写起,是为下文写乡村的月亮作铺垫,流露出作者对城里月亮的失望,对乡村月亮的渴盼。
4、月蚀
可是,那晚的月亮出现了变故,好端端的一轮圆月,愣是一点一点地凹下去。哑巴突然明白,这就是妈说的“天狗吃月亮”。……月亮好像跟哑巴较劲似的,自顾自地继续下凹,哑巴心里很纠结。中原的冬夜异常寒冷,直立高耸的杨树和匍匐的麦子,都在苍白的月光中瑟瑟发抖。柔弱的月光无力安抚僵硬的黄土地,泄气似的渐渐暗淡下来。(柳岸《红月亮》)
【点评】月蚀本是自然现象,但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蚀与自然界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牵动着读者的情感,如果纯客观地写月相的变化,那只是一组连续感光的黑白照片而已。
5、白天的月亮
此外是白天的月亮。半上午或半下午时印在天上一枚粉白的月亮,看不到一丝夜里那样耀眼的晶光了,只尽是收敛、温润,在淡蓝晴天上,犹如遗忘在黑板上的一幅粉笔画,被人不小心用手掌蹭去了下面一小部分。这样的月亮,也令人动容。(沈书枝《看得几多满月》)
【点评】有谁写过白天的月亮?文学在理论上是没有禁区和盲区的。当然只有在早晚才能看到日月齐辉的现象。白天有太阳,月亮又是弦月,此时的月亮怎么写?除了“粉白”“温润”等直接描写以外,还用了一个特别新颖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
6、中秋月
车到华苑,月正中天,光华扑面,近在眼前。这月仿佛是另一个月,来时途中所见的月,是一个天真的公主,到了华苑中庭,月是一位华贵的皇后。她步下重阶,敞开庭院,纯净天身,四野透明,夺目中疑有裙裾摇曳,扫退众星,缓步前行。(王鼎钧《风雨阴晴》)
【点评】王鼎钧是华语散文大师,其文情绪丰沛,想象奇特,技巧圆熟。语言则受文言影响颇深,一些意象也似从古典来。文中没有一处提到“圆月”,却处处感到月华的饱满,月亮从天边升上中天的过程,被比成“天真的公主”变成“华贵的皇后”,满天星光在璀璨的月色中淡隐,恍如舞台上的表演,突出了“中秋月”这位主人公,动态毕肖,声情并茂。
7、上旬月
深蓝的夜色不知是从土地上升起来,还是从深邃的星空里降下来,把星星、山林和田埂融合在一起。上旬月刚刚出山,晶莹的一弯,连着映出来的另一半透明的月影,嵌在对面那一匹黑黝黝的山头上,山峦、树丛和人家的轮廓,全都在夜的蓝色里清楚地现出来,全都庄重而沉思。(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
【点评】上旬月,一般称上弦月,指农历每月初七、八呈半圆形的月相。作者不仅把晶莹的半圆写出来,还揭示了另一半的“透明的月影”,这就使读者有了“力透纸背”的过瘾与舒畅。色彩也与圆月时不同,给人庄重而深思的印象。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