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诗话)南宋诗人王阮与庐山

1月21日 19时 阅读 29391

image.png

南宋诗人王阮与庐山

■ 黄 澄

王阮 (1140年~1208年),字南卿,号义丰,南宋江州德安县 (今九江德安县)人。王阮曾祖父王韶(1030年~1081年)是北宋集军事思想、军事实践于一身的文臣军事家,主导熙河开边,拓地两千余里,官至枢密副使,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襄敏。祖父王厚(1054~1106)为北宋名将,官至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卒赠宁远军节度使,谥庄敏。父亲王彦傅(?~1160年)靖康年间勤王有功,南渡后曾以右朝请郎权临安府通判、提点江淮等路坑冶铸钱。

王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是南宋中兴诗坛重要诗人,深受范成大、张孝祥、周必大、朱熹、陆游等大家器重。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第,其试策为范成大得而读之,叹曰:“是人杰也。”次年,王阮到任都昌县主簿,乾道(1165年~1173年)末年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1179年)知新昌县(今江西宜丰),淳熙十五年(1188年)再知昌国县(今浙江定海)。庆元(1195年~1200年)初,王阮知濠州(治在今安徽凤阳),庆元五年(1199年)移知抚州(治在今江西临川)。开禧元年(1205年),因拒附权臣韩侂胄而落职归田。王阮虽然被朱熹赞为“才气术略过人”,但终生不得大展其志。王阮文学成果也很高,其子王旦辑其遗作为《义丰文集》五卷,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称赞其诗高处直逼韩驹、曾几,骈文佳作可比汪藻、綦崇礼,其文“变态无穷,不主一体”。可惜今仅存诗集一卷。

王阮自称“某家世九江”,他的家在今德安吴山镇山湾村,距离庐山南麓仅25公里左右,他往来九江城必途径庐山,因此他称江州为“庐山脚下州”,称自己为“匡庐山下客”,自言“某生长此山中”,自署“敷浅原王阮”,回家当然也是“归去庐山”,处处体现出对庐山的挚爱。

王阮在太学求学时,与好友王质齐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王质来九江,王阮陪同王质到庐山栖贤寺访僧智通,徘徊于三峡涧玉渊亭上,王质骤见玉渊有游龙蜿蜒于崩涛骇浪之中,“如戏如怒,若有所喜,”于是撰《玉渊龙记》,而王阮也有《游三峡》诗:

玉渊真水府,三峡跨长虹。

万斛镕银泻,千挝战鼓雄。

倚天危石立,透地密泉通。

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

诗中“万斛镕银”之语即与《玉渊龙记》相同,恐为二人相摩而得。有意思的是,僧智通认为应是王质有所祈祷而感应玉渊龙现身,而王质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上古有豢龙氏、御龙氏,他们豢养龙就像豢养牛马一样稀松平常,后世之人欲念太重,鞭牛策马以供驱使,连牛马都很害怕,龙则自然隐而不现,变得神秘起来,而自己“脱于尘世而近道”,故玉渊龙以为亲属同类,因此现身亲近。此时,宋廷偏安江南,高宗赵构无意于进取,一直打压主战派,“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这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徘徊在玉渊潭边,踌躇满志,他们是多么渴望能有豢龙氏、御龙氏再现当世,让他们这两条猛龙能一飞冲天。

宋时,九江烟水亭在南门外三百步,“跨于甘棠李渤湖之间”,相传为周敦颐之子周寿所命名。王阮与王质有一首联句回文诗《避暑烟水亭》,也应作于此时:

颜舒且对清樽酒(质),昼永方浓翠幄阴(阮)。

环珮响溪寒浪急(质),画图藏谷绣烟深(阮)。

斑生石润苔纹乱(阮),碧度云飞鸟影沉(质)。

闲馆邃风来迥野(阮),隔楼斜日转疏林(质)。

遥想当年,两位20多岁的青年才俊于亭上回文联句,顺读、逆读皆是佳作,展现出高超技巧,必是轰动小小的江州城的风流佳话。这首《避暑烟水亭》似是目前所见最早题咏烟水亭的诗。

隆兴二年(1164年),王阮在都昌主簿任上,仿苏东坡作《和陶诗》六首,其中《和归田园》诗说:

皇天亦爱我,生我匡庐山。

……

眷言敷原居,宛在瀑布前。

野旷易得月,谷虚常带烟。

行歌紫芝曲,醉上香炉巅。

念此百年身,有此足以闲。

若乃不决去,使彼山凄然。

传说庐山古称敷浅原,山中瀑布水、旷野月、谷中烟、香庐峰都深深烙在王阮的脑海里,都是其家乡的意象,时时浮现在眼前。《紫芝曲》相传为秦末隐士商山四皓所作,“行歌紫芝曲,醉上香炉巅”,庐山是王阮宦游在外的情感寄托。

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字安国)卸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东归过九江,王阮陪同游庐山。张孝祥写有《漪澜堂》《玉渊》《楞伽寺》《鸾溪》《万杉寺》等诗,相传今玉渊潭边“玉渊”二大字即为其所书。岳珂《桯史》记载,万杉寺为宋仁宗(葬昭陵)所敕建,有御书在。张孝祥作《万杉寺》二首,其一曰:“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斛珠。”其二曰:“庄田本是昭陵赐,更著官船载御书。今日山僧无饭吃,却催官欠意何如?”王阮读此诗,独怅然不满意,说:“先生气吞虹霓,今独少卑之,何也?”张孝祥没有回答。一个多月之后,张孝祥即不幸去世,这诗成了他的绝笔诗。当时王阮也有《同张安国游万杉寺》诗:

昭陵龙去奎文在,万岁灵杉守百神。

四十二年真雨露,山川草木至今春。

面对同样景致,同样故事,两诗气势判然有别,张孝祥读后,大为击节,自以为不如。王阮将他们的诗刻碑立于寺中。当年九月初九,王阮再来,回想几个月前两人联袂来游是多么惬意,如今碑墨才干,故人尸骨已寒,抚碑思人,悲伤无比,作诗书于碑后:

碧纱笼底墨才干,白玉楼中骨已寒。

泪尽当年联骑客,菊花时节独来看。

淳熙六年(1179年),王阮知新昌县很不顺利,当年十一月,即有《和渊明归去来辞》,其诗序说:“会有仇家拥节……欣然而归。”宋朝时,靖节祠在庐山西南麓楚城乡,距离王阮的家很近,他于次年六月拜谒靖节祠,作《题靖节先生祠》诗,借咏陶渊明以自况:

先生新布政,谁遣小儿来。

尔面何须识,其心端可猜。

有名高日月,无力救氛埃。

百世千秋后,闻风亦遽回。

淳熙七年(1180年)十月,王阮作为弟子,陪同时任南康知军的朱熹游落星寺,看到寺中张孝祥的题字,想起亡友,为之叹息。王阮《题落星寺》诗可能写于此时:

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陨无。

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

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

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

淳熙八年(1181年)闰三月,朱熹离南康军任。他在王阮、黄榦等一众弟子的簇拥下,绕庐山由南向北而行,一路游览黄云观、三峡涧、玉渊潭、卧龙庵、开先寺、归宗寺、谷帘泉、圆通寺、石门涧、天池寺、锦绣谷、濂溪墓及濂溪书堂等地。这次师生告别之旅历时十余日,直到九江江矶寺设宴作别。王阮有《送晦翁》十首,诗中高度赞颂了朱熹理学思想的精微和治理南康的政绩,其八曰:白鹿堂中巧铸颜,天留一派在庐山。他时沂水春风里,笑我于中独自顽。

诗中用了与孔子有关的两个典故。“铸颜”出自扬雄的《法言》:“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故后世用“铸颜”指培养人才。“沂水春风”则出自《论语》:一天,孔子问弟子曾点的志向,曾点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沂水春风”即比喻审美式人生境界。王阮在诗中将朱熹比作孔子,称颂他复兴白鹿洞书院培养人才,庐山必将留下儒学一脉。他又把自己比作曾点,向老师表达了自己高雅的志向。其十曰:平生自谓此心刚,不信离樽可断肠。今日江边两行泪,更无情绪折垂杨。

诗中说到自己是个性格坚强的人,从不相信离愁能断肠,但今日江边与恩师道别,竟然忍不住落下了男儿泪,甚至忘了应有的告别仪式。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通过强烈对比,将离愁表达到极致。

开禧元年(1205年),王阮落职归乡。《宋史·王阮传》称:“阮于是归隐庐山,尽弃人间事,从容觞咏而已。”王阮曾祖父王韶曾在东林寺筑豫老庵以养老,目前没有资料证明王阮也于庐山中筑庐以居,但其家距离庐山很近,赋归后,经常徜徉于庐山之中自是必然的。他曾考证《九天使者庙碑》为李玭(pín)而非李沘(bǐ),补录于《庐山太平兴国采访真君事实》之中。《义丰集》中所存《题东林》《瀑布》《寻真观》《延真观》《入山遇雨宿开先寺》《龟父、国宾二周丈同游谷帘》《庐山太平宫》《八月过西林》诸诗皆与庐山有关,无法断定写作时间,但从语气看,多似晚年之作。“山前老叟非仙骨,怅望丹崖藓篆斑。”“归来世事都忘尽,惟记白云堆里行。”言语中少了往时的慷慨激越,多的是年过花甲的清雅从容。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