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科普先行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专家
定期做客九江新闻广播
为您普及医疗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近日,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吴莉萍,做客九江新闻广播节目《健康直播间》,和大家聊聊“三九”究竟该怎样养生,快来一起复习下节目内容吧!
节目内容回顾
吴莉萍 中医科主任
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幼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九江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师从于国家名老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吴克明教授,九江市《国家名老中医幸良诠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擅长应用中医药和中医外治法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盆腔炎、外阴白斑、先兆流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常见病多发病。
01
三九天到底是怎样开始计算的?为什么要在三九养生?
具体计算方法是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称为“三九”。这段时间人体易受寒冷天气影响,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古语有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三九”是阴气旺盛之时,同时也是阳气始生之时,但阳气在此时比较微弱,因气温较低,阳气敛藏,毛孔闭塞,气血不畅,如果不及时护住人体阳气,就可能会让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百病缠身。三九养生就是在三九天进行中医调理,可平衡阴阳、通经活络、温阳祛寒,更能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02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危险的季节,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另有数据表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老年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比全年平均数高出4倍之多。可见这样的气候对中老年朋友尤其不友好,气温过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
03
三九养生的重要性有哪些?
三九时节是四时阴气最盛的时刻,此时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寒湿邪,人就容易患病,极易引起旧病的复发或加重。
中医古籍中有“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原理。此时养生有助于养藏体内阳气,增强抵抗力,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就像给身体“充电储能”一样,可以抵御寒冷天气带来的外邪入侵。三九时节接受中医药内外治疗法,可温阳祛寒,提高免疫力,特别像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体虚易感冒等人群,更是能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可以利用冬季万物生机潜伏于内、闭藏不泄的生理特点,以达到益气壮阳、祛阴散寒、滋补强身的目的。
04
三九天到来后会给人们具体造成哪些疾病的困扰?
从中医角度看,三九天不光冷,还会对人体产生不少影响:
①阳气内敛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九天”天气寒冷,自然界的阳气潜藏,人类处在这种气候中,体内的阳气也会向内收敛,到达体表的阳气就会相对不足,会出现一些怕冷、手脚冰凉、夜尿多等阳气亏虚的症状。
②气血运行缓慢
由于冬季外有寒邪,加上身体阳气内收,血脉、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温煦,“寒凝则血瘀”,体内气血运行缓慢,甚至出现内有瘀血的情况,一些痛症如关节痛、痛经等问题会更加明显。
③血虚失养
由于冬季天气干燥,人体阳气内敛,气血运行缓慢,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机体表面、肢体末端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血虚风燥”,导致皮肤出现问题,如皮肤干燥、瘙痒、皲裂等。
④外邪易伤肺
“肺为娇脏”“燥邪伤肺”,在冬天,呼吸道问题首当其冲,由于寒气的侵袭,加上空气干燥,鼻炎、哮喘容易频繁发作。
05
三九天的养生重点是什么?
①慎起居,避风寒
三九天寒冷,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外出时要穿戴保暖性好的衣物,如帽子、围巾、手套、厚鞋袜等,头部、颈部、脚部等易受寒的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暖。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晨起床时可以靠在床头坐三五分钟再起。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室温过高会导致阳气不得藏,寒邪易于侵入;室温过低则易感冒,耗伤阳气。
②饮食养生
保阴育阳:适当食用滋阴育阳且性味偏温的药食两用之品,如大枣、桂圆、枸杞子、黑芝麻、黑豆、栗子、核桃等。
增苦减咸:冬季肾脏当令,肾气相对强盛偏亢,而肾属水、味咸,心属火、味苦,肾偏强则易于损伤心,所以此时段饮食要“多食苦,少食咸”。此时吃炒黄的坚果最为得当,稍焦微微显苦,既补肾阴肾阳,又清虚火。也可多吃白色食物降火: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等。
药膳养生:当归羊肉汤,具有温阳散寒、养血补虚、通经止痛等作用。适用于阳虚血弱体质者神疲乏力、头昏心悸、畏寒肢冷、胃腹冷痛等不适的调补。
③适当锻炼
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锻炼最好在下午三四点进行,运动前做好热身,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要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导致阳气外泄,不利于身体健康。
④三九贴
三九贴是选用一些助阳类药物通过对穴位的贴敷刺激,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帮助人体祛除体内寒气,增强人体抵御阴寒的抵抗力。
⑤三九灸
在三九天进行艾灸,给身体补充阳气,就像体内有个“小暖炉”,能帮助你祛除寒湿,调理身体。可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关元穴,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对于脾肾阳虚所致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偏稀、尿频等症状,还可以做任脉铺灸或督灸。
06
贴三九贴的最合适时间是什么时候?
一般来说,三九贴在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去贴,然后每一九各贴一次,效果最好。而在一九前9天和三九后9天也可以做一次加强贴。如果错过了第一天也没关系,只要是在周期内做了三九贴,无论哪天贴都可以。只要及时去做,调理的效果都是有的。
07
三九贴,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3岁以内的孩子不建议用。三九贴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年幼的孩子难以耐受。即使孩子感到不适,家长也会以自己对疼痛的评判标准硬性增加调理时间,进而导致肌肤严重灼伤,甚至留下疤痕。
②正在感冒、发热、有炎症、有明显热证或积食时,或本身体质容易“上火”、虚不受补或体质偏阴虚者不宜用三九贴。
③有严重基础疾病、有心肺功能疾病者不宜用三九贴。
④对三九贴过敏,或是有皮肤类疾病、皮疹、皮肤破损者不宜用三九贴。
08
三九灸和三伏灸的区别?
三九灸和三伏灸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进行的时间不同,三九灸是在三九天进行的中医养生疗法,三伏灸是在三伏天进行的养生疗法,不过,两者虽然时间不同,但是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巩固效果。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三伏”,明白预防重于治疗。所以往往夏季艾灸的人数是冬季艾灸的人数的好几倍。甚至很多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也认为,冬季是不需要艾灸的。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虚寒类疾病在冬季阴寒最盛时更容易损伤人体阳气,所以在冬季呼吸道疾病患者最难挨,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因此,在冬季,三九灸更能通过调理“任督”二脉来协调阴阳。这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痛经,尤其是偏于阳虚和气虚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所以说冬天“三九灸”,是对夏季“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阴阳并调,一冬一夏,保障全年健康。
09
俗话说“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是不是比较好的锻炼时机?有哪些误区呢?
①一大早锻炼
冬季清晨寒冷,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且早上污染物堆积严重,并不适宜锻炼。在下午三四点进行,以慢跑、快走为宜,运动前至少热身20分钟,忌大汗。
②洗澡水太热
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若有寒气进入室内,血管又会收缩,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
③一骨碌爬起床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
④用围巾捂口鼻
围巾一般不常清洗,会大量吸附灰尘和细菌,且其纤维容易脱落,用围巾捂口鼻,很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此外,围巾不建议太长,以免骑车时发生绞缠引起窒息。
⑤开电热毯睡觉
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或者用热水袋取暖,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特别是糖友,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电热毯最好在睡前开启,睡觉时一定要关掉。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
⑥不注意开窗
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被称为“暖气综合征”。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
⑦不及时补水
越冷越要多喝水。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偏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特别提醒
中医四个“三九”关键词
食宜温
睡宜早
动宜慢
头宜暖
希望能帮助大家过好数九寒冬,健康平安迎接来年春暖花开!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