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 刘秋香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20世纪60年代,我在农家长大。旧历腊月,是一年中的岁末,也是乡村农事告竣的闲暇时期。过了腊八就是年,旧时的农村,各地过年的时间不同,有二十三、二十四过年的,也有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过年的,那叫“跑马年”。年三十是除夕之夜。这时候,家家户户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围着火炉守岁。我们还会包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
那个年代,物资不丰,人们就地取材。男人们上山砍柴、从水井里取水,用于煎糖做豆腐。他们杀猪宰鸡腌腊肉,抽塘取鱼,忙得不亦乐乎。女人们挑灯做针线活,为家人们做鞋添新衣,还要洗衣晒褥、打扫门庭祭灶神。大家都是自产自销地准备年货。粮油、鸡肉鱼蛋是自产的,待客的点心也是自制的,就连豆腐也是自制的。
知文识字者,则忙着书写春联。春联内容各不相同,有“门迎四季平安福 户纳八方富贵财”“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门联,有“永结同心成佳偶 天作之合结良缘”等新婚联。还有牛栏联:“耕作万年”,猪圈联:“六畜兴旺”,鸡舍联:“鸡鸭成群”。
那时候,妈妈卖了家里的鸡为我们买布做鞋添年衣。我会用过年宰鸡时留下的尾毛,装上两枚铜钱做成毽子,用剩下的鸡羽毛、牙膏瓶、旧鞋底换取货郎担上的红绸子。家乡元宵之夜常在床底下点清油七芯灯,寓意七芯(星)高照。于是,换灯芯草也是我们常做的事。
大年初一那天,我会穿上新棉鞋和新衣,两条长过腰的辫子上拴上两根红红的绸子,与小伙伴在平坦的晒场上,尽情享受新年带来的欢乐。踢毽子、滚铁环、跳房、打标,玩得尽兴后,我们跟在村里大人身后去团拜。团拜的孩儿们也会学着大人的口气说上:“爷爷奶奶,大伯大妈新年好!给你拜年啦!”作揖、跪拜后,我们便会调皮地说:“恭喜发财,香烟拿来!”拿到香烟后,我们躲在一旁分享收获。男孩们一个个牛气哄哄地相互比较“战利品”,“你有多少根?什么牌的?经济牌?海鸟牌?黄金叶牌?还是庐山牌?”这些事,我们女孩可不敢做,每次都笑嘻嘻地在旁边看着男孩子们打闹着。
牛是农民的半个家,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初一那天,我们会邀上村里的放牛娃牵牛拜年。这在我们家乡叫作牛出方。我们会给牛喝水添食,并在牛角上粘上红纸,用香火燃上小挂鞭炮,牵着牛儿在外游逛一阵。
腊月初二是给至亲拜年的日子,初三是祭拜亡人的日子也叫“拜白年”“花年”。初四至十四是走亲探友之日。大家拎的礼物都是普通的霜果、白糖,那时的我们从不会相互攀比。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新年第一个热闹的月圆之夜。在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乡村,我们放着鞭炮,敲着锣鼓,大人们舞动龙灯、马灯、狮子灯、板灯、船灯,喝彩声,提着灯笼观灯人群的嬉笑声、尖叫声,闹意不休,此起彼伏……
如今,这些曾让我耳熟能详的年俗活动,还深深地藏在我的记忆中。那种情真意浓的年味,让我念念不忘。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