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莲荷无穷碧 十里稻花香——赛湖农场记行

2023-07-21 08:42 浔阳晚报 阅读 30188

莲荷无穷碧 十里稻花香

——赛湖农场记行

□ 景玉川

  一

  瑞昌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建县,长期籍籍无名。从明正德六年(1511年)第一部《瑞昌县志》起,到后来清代的每一部县志,其序和跋都感叹这个县的僻远与无名:

  “无名山大川,英流奇士,四方之轮蹄轩盖商贾宾从,鲜一至者”。

  “惟见穷乡远井,树麻采葛……”

  可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直默默无闻的瑞昌,却声鹊起,引人关注。先是1988年春,北部靠近湖北阳新县的夏畈乡铜岭,发现了商、周时代的铜矿矿冶遗址,消息立刻惊动了全球。经考证,此遗址为中国铜矿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大型铜矿遗存,因而在1991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一年后的198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瑞昌县撤县设市(县级),成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为九江市所辖县中第一个撤县设市的县。

  与九江所属的县、区比起来,瑞昌的面积、人口均属中等,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这个县飞速发展的经济。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固然给瑞昌增添了历史厚度与文化之光,但要成为一个县级市,却需要较之于别的县经济更发达。

  除了这些显示经济实力的数字外,瑞昌还有几处地方,给这个县带来了文化的光彩:一处是北部三千多年前的铜岭铜矿遗址,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记忆,展示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另一处则是一片年轻的沃野,她给多山地丘陵的瑞昌,增添了江南的明媚与诗意,它就是赛湖农场。

  赛湖农场在瑞昌东部,紧连着城区东郊,像一座半岛,伸进柴桑区的疆域之中。

  二

  1949年以前,赛湖农场是一片湿地与沼泽,是古长江南岸的泄洪盆地,洪水时一片汪洋,枯水时半是陆地,半是沼泽,大小湖泊遍布,芦草丛生,候鸟栖居。湖滨荒滩,水流纵横,稀疏散落着几户人家,他们搭棚栖身,靠打渔猎雁度日。

  抗战胜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看到了这片沼泽滩涂潜藏的价值,认定它是一处可建农场、安置复员军人的好地方。1946年9月,当局派员调查,勘定杨柳湖一带万亩土质肥沃的荒地,准备围垦造田。1947年3月,江西省垦务处经再次勘测,决定先修筑九瑞大堤,以防洪水期江水倒灌。同年12月,以中将吴德泽为首的“国防部瑞昌实验农场筹备处”成立,办公地设在瑞昌城一家祠堂。筹备处下设秘书室、经济科、垦务科等科室,拥有200多名员工。第二年,省垦务处调来了十台拖拉机,招募民工,开始修筑江堤。只是此时国民党在内战中败局已定,“实验农场”刚刚开始的筑堤工程只能草草收场。新修的堤坝在当年洪水的冲击与侵蚀下,像面粉筑就的堤坝一样迅速坍塌,当地人讥之为“面粉堤”。

  1949年,共产党接过了改造山河的重任。1952年1月,国家政务院(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一勘察队,对赛湖和相连的赤湖进行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勘查,编写了《查勘赛湖、赤湖蓄洪垦殖工程报告》。半年后的1952年7月,省公安厅厅长王卓超率人赴瑞昌,组建了新的“赛湖农场筹备处”。同年10月与12月,中南局军政委员会先后复电江西省政府(当时江西省归属中南局),表示同意开垦赛湖农场,定名为“劳改队之垦殖区”,即后来所说的劳改农场。

  1953年元旦,赛湖农场围垦开荒工程正式开始,7000多名犯人与近千名公安干警、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这一浩大、艰苦的工程。

  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垦荒人员栖居窝棚,靠着原始的工具垦荒筑堤。由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特殊身份,工作效率颇高,工程进展很快,当年就修复了十公里长的圩堤,开垦出耕地九千多亩。由于赛湖地下还有煤层,场方组织人力开矿采煤,当年产煤近百吨……

  当时,赛湖农场对外称“江西省地方国营赛湖农场”,内则为“江西省第一劳动管教队”。

  “葭芦伐尽洲渚阔”。这片处在南北两条东西走向丘陵山脉间的滨湖冲积平原,面积虽不大,却地肥水美,物产丰富。几年过去,赛湖人用艰辛与苦难使这片荒凉的泽国有了沧桑之变:昔日的荒滩野渡变成了膏腴之地,粮丰、棉白、酒美、五畜兴旺。“三年困难时期”处处饥荒,1961年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亲临赛湖,也许由于鱼肥水美的赛湖粮仓充实,稻谷芬芳,书记想看看是否名副其实。

  1967年,赛湖农场实行军管;1968年,第一批知识青年入场,至1975年,先后有来自南昌、上海等地7000多知青来此军垦,战天斗地。1969年,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赛湖农场属兵团一团;1972年,生产建设兵团改称省军区农建师;1975年,农建师撤销,又改名“九江地区赛湖农场”;1986年10月,赛湖农场正式划归瑞昌县管辖,一直至今。

  几十年来,赛湖农场体制几经变更,名称与归属几度更换,先后经过了劳改、军管、知青和国有农场……故农场人口大多从外地流入,不同时期人口主体均不同,大体分几部分:最初劳改农场时主要为公安干警、驻防部队和劳改、劳教人员,前后约1.5万人;20世纪60、70年代文革初期劳改人员离开,城市知青进场,约7000人;80年代初,知青大批回城,从瑞昌各乡迁入农民约3000多;20世纪90年代自由迁徙入的农民近万人;随着瑞昌城区东扩,很多人在农场内购房……今天赛湖农场户籍人口虽仅3万左右,但实际常住人口已逾9万。

  赛湖农场不同于周边传统乡村,不同时期其人口的身份背景差异很大,特别是20世纪50、60、70年代,农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同民族,职业多样,科学素养与文化层次不同。有军人、知青、各类院校毕业生……居民五方杂处,风土人情各异,造就和沉淀了农场今天丰富的社会文化。

  独特的地理条件与人才优势,赛湖农场曾几度辉煌。这里盛产稻谷、棉花、菜籽、鲜鱼、生猪、肉鸡、螃蟹,曾建有纺织厂、酿造厂、轧花厂、板鸡厂、板鸭厂,生产棉纱、酒精、白酒、食油、板鸡、板鸭等。“赛湖鸡”的独特配方、酿造“浔阳贡酒”的特殊工艺,都曾闻名遐迩,享誉一方。

  由于体制与归属的屡次变更,赛湖农场也曾几度从辉煌转入黯淡。然而,自从1986 它正式划归瑞昌市管辖,农场发展的步伐从此稳健而快速,成为全市有名的综合农垦企业。

  三

  赛湖农场与九江近在咫尺,尽管多次从它身边经过,但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还是在今年春天。

  事情有点偶然:今年3月,一支参观队伍前往瑞昌,我蹭光跟着上了车。队伍参观了几处这些年招商引进的大企业,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给瑞昌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与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观这些名企的厂房与车间时,尽管有企业人员耐心地讲解,但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虽新奇,可此类高、精、尖产品的生产流程与价值,仍让参观者似懂非懂。

  赛湖农场是个例外,农耕时代有过乡间生活经历的人,比较容易与之拉近距离,获得视觉感触与心理感受。

  进农场的第一站是参观“知青馆”。

  这样的纪念馆不少地方都有,走近这类馆藏,也许会搅动曾为“知青”的参观者们感情的波澜。但作为一位“老知青”,走进这座由旧仓库改建的“知青馆”,我内心还是很平静。年龄与几十年岁月的沉淀,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易于冲动了。“知青”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名词,它记录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一代青年曾走过的艰难历程。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生活中充满了豪言壮语:“脚踏污泥,胸怀天下”“身居茅屋,放眼世界”“站在家门口,看到天安门”……赛湖农场7000多名知识青年,只是全国几百万“知青”中的一小部分。在那个激情的时代,他们走进赛湖农场,在这“广阔天地”里挥洒汗水、热血、青春,甚至生命。纪念馆介绍:1969年7月,贾亚力、黄杏娟、钟晓裕、刘淑兰、孙英华、邹太秀、涂洪儿七位女知青,在“抢救国家粮食途中遇险牺牲”。那是在农村“双抢”(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为了抢收抢运收割的早稻,她们乘船渡河,不幸船沉溺水。她们牺牲时,大者二十出头,小者十多岁,都是豆蔻年华,花样的年纪……

  “知青馆”所在的地方,今天属新民社区,位于赛湖农场东部,管辖区包括当年的二分场大部分和三分场全部,社区所在地旧称螺丝港。我请社区办事处的小何给我打了一份“赛湖农场情况简介”,以便对农场有一个简约的了解。

  赛湖农场面积20多平方公里,是江西最早的国营农场。近年,农场连续十年获评瑞昌综合考评先进单位,2021年还被评为“江西魅力乡镇20强”。农场盛产西红柿、莲藕、冬枣、蓝莓、沃柑、火龙果和“赛湖香”有机大米。著名的康佳集团KKTV项目也已落户农场,它占地不大,却是世界前五名的“智能商显制造基地”。

  从“知青馆”出来,我在新民社区服务处宣传栏前徘徊,厅内桌上摆放着农场生产的各种新鲜瓜果……中午阳光亲切、明媚,四下里显得分外静谧、安详。曾几何时,这儿还是芦荻萧萧,一片荒凉。昔日的沼泽这么快就变成了粮丰鱼肥,瓜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告别赛湖,由于心中一直惦记着那未见的万亩荷塘,三个月后我又来到农场。时序已是初夏,农场办公室主任领着我们驱车沿螺丝港内堤向前驶去,眼前是一片碧绿无边的莲荷,早开的荷花从密密的绿叶间挺出来,另有一番风韵。清风吹拂,碧波涌荡,令人心旷神怡。我想了众多的咏荷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香不已,凉透水心亭”“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十里荷花海,我来吁已迟”“湖上荷花十万枝”……

  我感慨这方阅尽苍凉的土地,无数人的艰辛换来了赛湖历史的嬗变。今天,她已成了著名的“生态农业休闲地”,如诗如画,舒适宜人。去年盛大的“荷花艺术节”在这里举行,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央视还将其搬上了中央电视台。

  瑞昌苎麻、山药久负闻名,瑞昌剪纸也名满天下,今天,灿烂的青铜文明和诗画点染的赛湖,将使这个曾经“惟见穷乡远井”的小县,更加绚丽多彩。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