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市1.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749个少年儿童服务组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些遍布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少年儿童服务网络,是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关工委的主导或协调下建成的。建成后,全市五万多名“五老”和数十万少年儿童在这里“大手牵小手”,创造一片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蓝天。
筹资多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是还有大量的城乡少年儿童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少年儿童、残疾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社会融入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面临着很多难题,迫切需要帮助。基于以上情况的考量,九江市关工委一直在为建立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奔走呼号。各级关工委的“五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威望优势和人脉优势,从多种渠道协调或筹集资金。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武宁县甫田乡从2013年起,投资32万元,利用学校旁原乡文化活动中心的空房子,建起了少年儿童服务中心。33名在乡中学就读的留守学生入住这里,极大地改善了他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甫田乡少儿服务中心的建设,开拓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思路。2016年4月,武宁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在全县15个乡镇各建一所少儿服务中心,县委、县政府将其列入了县“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政府投资新建重点项目,写入了县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县民政局等1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县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担任组长。到目前为止,全县15个乡镇分别获得了75万元至110万元的县财政拨款,建设700至1200平方米的少儿服务机构,已有6个乡镇少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鼓励成功人士返乡投入,搭建平台争取外地投入。改革开放以来跨地区走向全国创业的成功人士,他们情系家乡,都有返乡做公益事业的愿望。九江市各级关工委尽其所能,为他们返乡做公益事业提供帮助。许带娣女士,1980年出生于永修县梅棠镇,创业于安徽和江苏,2015年4月在江苏登记成立了“太仓市小城大爱慈善中心”并担任理事长,2015年9月返回建立为青少年服务为主的“小城大爱慈善中心”梅棠工作站,募集40多万元资金用于少年儿童的教育事业。许带娣的每一件爱心工作,都得了县、镇关工委的大力支持,目前县、乡关工委正在帮她协调,在永修县每个乡、镇(场)建一所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县政府已落实原交通局的办公大楼,由许带娣筹资装修并购买设备,建立大型的县少年儿童服务中心。都昌县阳峰乡中心小学建立少儿服务站并以此为平台,走出去争取外地资金,获得了中欧商学院102万元的资助,为服务中心增添了许多先进设备,大力提高了中心的服务水平。
管理多模式
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建好后都要管理好,利用好。九江市创造多种管理模式,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少年儿童服务中心的管理教育工作中来,使之成为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乐园。
政府投入,关工委担纲型。这种模式是政府投入建好服务中心后,由关工委担纲管理。关工委在管理中恪尽职守,充分发挥“五老”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功底等优势,引导他们成长为可靠的接班人和优秀的建设者。修水县是革命老区县,36个乡镇普遍建立了少年儿童服务中心,目前这36个服务中心基本上都是由乡镇关工委管理。在渣津镇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就可以看到,镇关工委建立的三类信息数据库:一是全镇16个行政村3100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二是贫困儿童、病残儿童、失依儿童、失足青少年的调查摸底档案资料;三是全镇动员89名五老结对帮教帮扶的118名青少年的记录资料。
职能部门主导,关工委参与型。柴桑区各派出所在人口密集社区、村庄建立“警民连心屋”,新塘派出所涌塘“警民连心屋”把社区留守儿童集中进行辅导,“五老”经常到连心屋讲课、讲故事。双方共同协作为少儿提供小儿图书,玩具和电视,通过网络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进行交谈,《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称之为“一个小村的警务室,一片留守儿童的乐园”。全区“警民连心屋”服务群众6万人次,采集各种信息12万条,农村发案率下降25%。
学校管理,关工委协助型。彭泽县新星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1700名学生中,有692人为“留守儿童”,学校建立的“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体验室、视频聊天室、心语倾诉室。另外还有音乐、舞蹈、美术、棋类、电子阅览、影视、图书各类活动室。成立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户外兴趣小组,每天下午开设一节活动课,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快乐与和谐。
功能多发挥
少年儿童服务中心作为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外部条件之一,首要功能是向青少年进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彭泽县创办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少年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103个。所有的管理领导小组都有“五老”参加或担责,宣传专栏、图书室、免费视频通话室、乒乓球室、体育设施等一应俱全。在“三史”“三爱”教育活动中,各地关工委充分发挥少年儿童服务中心在社会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利用节假日、寒暑期,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三史”“三爱”宣传教育活动。县教育局关工委利用暑期,配合有关部门,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我的中国梦”手抄报比赛、“爱的奉献”道德讲坛、青少年百科知识竞答等系列教育活动。定山镇、太平关乡等地关工委村校联动、校站结合,组织“五老”走进班级,与学生讲追求、谈理想、话传统。濂溪区、浔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别投资80至100万元,在濂溪区、浔阳区的第一中学和浔阳小学建立“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国史、家乡史”宣传长廊。为了建好长廊,两区关工委分别到山东、安徽等地关工委学习取经,请来专家设计,建设施工依法依规向社会招标,力争把宣传长廊建设成内容丰富、气势恢弘、制作精美、中小学生看后深受感动并于今年下学期开学时完工的红色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把服务中心作为向青少年进行道德法纪教育的重要课堂。湖口县关工委与县司法局、共青团、妇联一起在金砂湾学校建立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全县各级关工委每年组织到普法教育基地参观的校内外青少年达1.6万人次。他们通过在基地展列的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青少年容易触犯的刑律及案例的简介,特别是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的教育,让大家真实体验到违法违纪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意识,达到自主管控的目的。庐山市南康镇西湖社区建立的九江市禁毒教育示范基地,每逢周末向青少年开放,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把服务中心打造成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课外及节假日活动的乐园。浔阳区结合中心城区许多家庭的父母中午不能回家做饭、下午也没时间接小孩的实际,街道和社区关工委牵头,在少儿服务中心办好小餐桌,解决孩子的午餐,下午办好4:30学校,成为学生放学后做作业和课外学习的好去处。浔阳区各学校关工委放假前发给学生一张三结合《联系卡》,学生在放假三天内到社区少儿服务中心报到,由社区关工委统一组织开展活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全市少年儿童服务中心从当年的“一花独放”到今天的满园春色,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市关工委供稿)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