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共青,共青……(漆宇勤)——“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18 20:0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690

共青,共青……

■ 漆宇勤

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活泼的。一切都是开拓向上的,一切都是澎湃葳蕤的,一切都是活力蓬勃的……

我说的是共青城,庐山南麓、鄱阳湖畔的一座年轻城市。作为一座特色鲜明的名城,它在各类话语体系中的存在感极强,但是它的深度呈现却仿佛有些缺失。

江西的县区我走过不少,共青城却只闻其名而不曾真正抵达过。作为一个江西人,我甚至一度将它作为南昌的城市而不是九江的。它离南昌太近了,它跟南昌的关联太紧密了。据了解,南昌的高校,大多数都在共青城设有分校或者二级学院。

这已有的10所高校和规划中将引进或设立的其他高校,正是共青城年轻的具现和活力的源泉。

这座面积仅310平方公里的城市,人口近20万,其中在校大学生近9万人。初夏的夜晚,当我在共青城的街道上漫步,处处可见的,都是年轻的面孔;时时感知的,都是青春的气息。我想,正是这号称十万大学生的存在和参与,让共青城时刻都处于年轻的状态。

这倒是无意中契合了这座城市的名字和这座城市的由来。

共青城,是共青团的共青,是青年人开辟建设并与青年人共同成长的共青。

纵观城市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座城市的前身,几乎都是荒山野岭、水域滩头。然后由于人类的聚集和活动,一步步形成了村落、街道、集镇,再在一次次的居民集聚和市场交易中持续发展而定型为城市。

这个过程,在几百年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我们看到,过去很多的商贸集市和密集村居,靠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得天独厚的资源,逐步壮大成现在的乡镇、县城和城市,成为千年古城、千年古县。其中也有一些,由于时代的变迁,人居集聚的这个过程没有持续,最终重新回复人烟稀少的山村甚至荒野——“人烟”是城市的根基——只留下一个集市的空寂名称。所以我们看到以“市”为名的地名,从自然村到行政村,再到乡镇和县、市,几乎覆盖各个区域层级。

由于先发优势和地理区位的共同作用,几百年前完成的城市变化定型,此后几乎很少变化。除了在旧城周边拓展延伸建设新城,很少有由村落全新发展定型的新城市。

如果实在要算的话,在最近几十年才成型的,可能深圳是一个,四十年前,由一个小小的渔村迅速变成了现代化的年轻城市。

而共青城是另一个,六十多年来,由一个垦荒的山野慢慢变成了全新的城市,变成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这个无中生有,由人烟稀少到人烟稠密再到现代繁华城市的过程,如今回望,让人感慨。

真是筚路蓝缕啊。在共青城,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前辈们的辛劳和“拓荒牛”这个词语的真意。

真是活力迸发啊。在共青城,我们可以真切地感知到一草一木都充满青春,每一座建筑每一个事物,都有着浅淡的年轮。

或许,数据可以证明这座城市的年轻。在共青城的常住居民中,15-59岁人口约占76%,而全国范围内这一比例是约63%;在共青城,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91%,而全国范围内这一比例是18.70%。

它太年轻了,如果从1955年秋天垦荒队员挥舞第一下锄头开始,还不到67岁。如果从1984年冬天“共青城”第一次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算起,还不到38岁。如果从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共青城市算起,还不到12岁。

翻开档案,翻开泛黄的旧报纸,我们确知,这些年,成长的过程中,共青城在长大,也在长高、擦亮。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城市……,光从这些持续变化的称谓词语,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一座城市在辛劳的共青人一锄头一锄头开垦、一块砖一块砖垒砌、一个厂一个厂建设、一条路一条路修筑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面目清晰。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暮气,它依旧在成长。

似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共青人,都在为这块土地烙印自己的青春,都在为这块土地增添活力。

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1955年,98名年轻人从上海来到鄱阳湖畔,开始水禽养殖。养出的鸭子被制成板鸭,作为附产品的大量鸭毛鸭绒堆积如山。看着遍地鸭毛,这些年轻人动起了变废为宝的脑筋。他们建成了羽毛加工车间并进而成立了共青羽绒厂。从此,一个民族品牌在世界羽绒服饰的市场上独领风骚数十年。在它的背后,我看到一代开拓者挥洒青春汗水求新求变、富民图强的务实追求。

这是我所了解的故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秦,原籍山东,大学毕业后先是通过考试在萍乡“三支一扶”担任小学教师,然后考试成为九江某个县区的公务员,之后再次考试到了共青城。如今,作为草根的他凭借个人的才干、努力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共青城市辖区内的乡长岗位,扎根成为新共青城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新时代年轻人奋斗的青春和共青城无限的可能。

这是媒体报道的故事。作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小梁发挥专业优势,与20多名同学一同创业,注册成立设计公司,年营业额预计达200万元。在他的背后,我看到这座城市对于年轻创业者的周到服务与全面扶持。作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这里打造了3个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聚焦青年需求,不断探索青年发展密码,拓展青年逐梦圈、生活圈、人文圈,吸引越来越多青年汇聚共青、爱上共青、留在共青、共建共青。

这些平凡的人和事,既让这座城市保持新鲜,更让这座城市永葆活力。

当年的垦荒和当下的现代化发展留下了厚重的积淀也传承了不竭的进取。不能不承认,走进共青城就会被澎湃的城市精神浸染,随时代踏歌起舞奋起拼搏。不能不承认,来到共青城就会被发展的活力裹挟,随城市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文明承锦绣,山水有清音。共青城的山水之间,古老的西河戏曲与现代的时尚服饰完美共存,艰苦创业的精神与开拓奋进的实干完美交融。共青城的山水之间,既有生态湿地的完整呈现,更有崇高精神的完美传承。当年为共青城取名的胡耀邦,如今长久安息在了富华山的怀抱,成为每一个到共青城的人绕不开也不愿意绕开的名词。

当我离开共青城返程的时候,转身又回望了一眼高铁站的公益广告:一个高规格的青年创业赛事正在这里筹办,一个服装电子商务城正在崭露创新平台的面容。

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想起,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等待垦荒的处女地。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怀疑,新时代里,这里将持续保持青春的闯劲与拼劲。

毕竟,共青,共青……

(作者系江西省作协理事)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