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武宁:青山绿水带笑颜

2022-06-09 19:46:0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30362


点击观看视频↓↓↓

武宁县是我市的革命老区,青山绿水、生态宜人是武宁最大的自然特征。立足生态优势,武宁县坚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武宁指引出一条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01
大洞乡彭坪村: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

六月流金,夏收告罄,又到了果木繁茂的时节。记者来到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恒温大棚里,一颗颗鲜艳的圣女果惹人喜爱;村庄里,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楼房令人赞叹;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的场面令人欣慰……记者目之所及,看到的是这个昔日革命老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武宁大洞乡有两处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分别为彭坪村的中共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箬田村的党的“六大”十大政纲遗迹。彭坪村是中共武宁县委重建所在地,并在此召开了第一、第二次党代会和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着全县的革命斗争工作,是武宁县1929年-1932年的革命活动中心,为武宁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坪村属“十三五”贫困村,于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扬优成势,奋发进取,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发展壮大村有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大洞乡彭坪村黄珠巷的1095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现代化的连体恒温大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大洞乡彭坪村党支部书记叶兴发介绍:“现在这个产业园由29岁的小伙叶志高承包,由他负责日常管理,并吸纳带动群众、脱贫户务工。目前,该产业园已带动周边农户35人务工就业,其中脱贫户18人,预计年人均务工收入1.5万元,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叶兴发口中的叶志高不是普通村民,而是一个家贫不失志、艰苦创业致富的青春奋斗者。脱贫富裕后的叶志高并没有满足,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带领全村人致富的事业上。现在建的这个恒温蔬菜大棚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由叶志高承租用于发展有机蔬菜、中药材、水果种植,村里共计投入资金260余万元。

“我儿子叶志高将这座大棚承包下来种药材和水果,我儿媳现在去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我还能边带孙女边帮忙管理,真是太好了!”叶志高的母亲、50岁的彭坪村村民王爱桃正在大棚里忙着摘圣女果,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恒温大棚种植不仅自己家受益,忙的时候需要人手,还会在村里招人做打地、翻土、绑枝等农活,每人每天给100元到150元的务工报酬。截至目前,已发放劳务费8万余元。”

在恒温大棚对面,是一个500多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长势良好。叶兴发说:“这个基地本来是一个广东老板承包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基地就荒废了。后来在驻村帮扶干部的推动下,我们组织党员骨干和贫困户成立猕猴桃种植合作社,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的形式,在原有猕猴桃基地的基础上,打造猕猴桃产业扶贫基地,让全村的贫困户入股,走‘支部+基地+贫困户’的精准扶贫路子,让老产业重新焕发出新风采,今年猕猴桃产量预计可以达到50吨,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

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可让村民增收。村民要脱贫致富,在家门口能就业也是关键一步。叶兴发随后带记者来到村里的童鞋加工车间,只见这里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加工童鞋。“村里目前建设了3个扶贫车间,加工童鞋、装饰花等手工制品,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脱贫户杨某家里有两女一儿,几年前,儿子被查出患有慢性肾炎,她与丈夫在外地打工虽能挣到钱但照顾不上儿子,于是她就回到家乡,到扶贫车间里上班。“如今就在家门口上班,车间工作时间灵活,按计件算工资,每月平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儿子。”杨某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彭坪村的发展是大洞乡全面衔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大洞乡副书记叶遥告诉记者,大洞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上级政策安排,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力推进“两业”发展。目前大洞乡有村级50千瓦光伏发电站2座;合作社4个;扶贫车间4个,扶贫基地7个。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打造彭坪村恒温蔬菜大棚30亩,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及“一乡一园”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深入实施有机蔬菜、高产油茶、特色中药材、精品果业等富民特色产业工程。

02
泉口镇: 荒田变“聚宝盆” 野生茶成“致富茶”

青山为屏,绿地为幕,田埂为脉,层层叠叠的水田和郁郁葱葱的远山交相辉映,俨然一幅动人的乡野农耕画卷。来到武宁县泉口镇凤东村,站在村口,看到眼前的青山绿水,谁能想到,曾经的这里竟是一片“撂荒田”。

“从这里到那里,有100多亩,都是我们去年开垦出来的荒田,现在我们用它来种植水稻和油菜,产生的收益将会作为我们的村集体经济,今年预计可完成村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1991年出生的张银燕是凤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也是她上任的第二年,看到眼前的景象,以前从未种过田地的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通过流转农民闲置土地、抛荒田代耕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凤东村撂荒地整治已达300亩以上,破解了土地撂荒的难题,加快推进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脚步。

过去,这里的村民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下来的皆是老弱妇孺,村里仅剩500余人,一些偏远、水利不便田地逐渐变得荒芜, 多年来无人耕种。

自2021年换届以来,凤东村委会通过流转农民闲置土地、抛荒田代耕等方式大力发展村有集体经济。今年村集体共种植水稻350余亩(其中再生稻200亩);大豆80余亩;辣椒20余亩。

村集体“代耕代种”模式不仅化解了土地抛荒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村内脱贫户及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放水、除草、施肥、插秧,我都会做,就在家门口务工,每天到这边来做事,不仅能赚到一些钱养活自己,还能活动活动筋骨,有益于健康。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好,都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脱贫户陈焱梅如是说。

青山、绿水、红土地……武宁野生茶与生俱来就有着地域优越性。 记者一行来到武宁泉口镇丰田村的盛德茶叶厂,加工车间内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一应俱全。“我们是专门加工武宁野生茶的,丰田村的野生茶资源丰富,以前无人开发,现在我们有了专门生产野生茶的厂,‘野生茶’成村民‘致富茶’。”丰田村村委会副主任、盛德茶叶厂负责人严安平介绍道。 武宁泉口镇丰田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而,自古盛产茶。那时“僻村深谷,户户种茶”,才有了现在的宝贵野生茶资源。

曾经一度,因村民都外出打工,满山的野生茶无人采摘,浪费了野生茶资源。如何把丰富的野生茶价值开发挖掘出来,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增收?丰田村村委经过多方长时调研考察,贯彻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把村里的能人严安平邀请回来投资,合伙创业,于2021年12月以村民合作方式成立了丰田盛德茶叶厂,专业开发武宁的野生茶资源。2022年2月500多平方米的野生红茶叶加工车间便修建完成,同时首批野生红茶便顺利投产。

1977年出生的严安平是丰田村人,之前一直在苏州经营家具工厂,生意兴隆,他在村里也十分有威望。于是,村干部想请他回来带领丰田村脱贫致富,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严安平答应了回乡创业。去年三月份,严安平被选举为丰田村副主任,他说,“在外打拼多年,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带领村里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他承包下村民手中的土地开办茶厂,产生的部分收益将会作为村里的集体经济。“目前投入成本90余万元,包括收茶、设备、租金等,为了让村民早点有收益,我先垫资。丰田村的野生茶叶产量丰盛,今年预计收益150万元,村民也不必担心销路,一边有政府帮推销,另一边我弟弟和朋友在苏州也有经营多年的茶叶店进行分销。”

武宁县泉口镇副书记董安华告诉记者,泉口镇的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各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村集体产业,2021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均已突破10万元。今年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巩固“一乡一园”建设成果,力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完成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升级改造,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对接武宁县藏心谷文化旅游项目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同时,大力发展茶叶、谷酒、水稻、中药材、水产品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旅商融合发展,提升产品质量。

03
北湾半岛:两代移民接力 打造 “诗与远方”

初夏的北湾半岛,湖光潋滟、山色空蒙、白鹭翩跹。樱花、山茶新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韩花梨结出一个个青翠小果,莲叶长出尖尖小角,处处显现出蓬勃生机。

北湾半岛是一个浙江移民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湾半岛也由此得名。1969年,当浙江移民们落户武宁县澧溪镇北湾村的上北湾时,这里不通电、不通路,土地一片荒芜。经过移民们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初,北湾村里率先通了电,修了砂石路,家家户户打了压水井、沼气池,通了有线电视,这在当时的武宁也是首屈一指的,移民队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他们发展种植业,种了成片的山茶花和韩花梨。

近年来,武宁本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为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武宁县依托生态做活农业,突出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北湾半岛有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成片观赏山茶花,还有优质的韩花梨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不少客商驻足,希望在这里投资创业,打造心中的伊甸园。

饶群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名退伍军人,是武宁清江乡晏头村浙江移民,他退伍后在南昌经营了一家水泥管制品公司,公司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手下员工达230人。工厂运行平稳,收入稳定,生活安逸,本可以守着自己的公司过着富足闲适的日子。可浙江人基因里不安于现状的精神,让年近六旬的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舒适地过下去。

一年春节,饶群芳来到北湾亲戚家拜年。当时正值浙江移民张满根种植的山茶花盛开,他亲眼目睹了茶花的美丽风姿,亲眼看到来赏花的车辆如流水般川流不息。一个大胆想法在他大脑里生成。

他要在这里投资,把北湾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康养娱乐、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让北湾成为世人眼中的诗与远方。他把南昌的公司交给他人管理,来到北湾,全心全意打造心中的世外桃源。

2017年,饶群芳与张满根合作,成立了北湾半岛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投入4500万元,经过五年的打造,公司完成200亩山茶花、200亩韩花梨、太空莲200亩、桂花100亩、100亩枇杷、杨梅、桃、柑橘等果业及100亩的花卉苗木,建有木房别墅3栋、改造民宿8幢。 栽好梧桐树,自然就能引得凤凰栖。2014年,千亩半岛红叶紫薇园建好,并于2015年迎来首批游客。2018年,台湾客商兰永煌投入2亿元打造了千亩樱花园。

饶群芳看着北湾半岛发生的每个变化,他满心欢喜,并踌躇满志。“今年3月,在疫情爆发之前,樱花、茶花盛开时,我们这里人满为患,每天接待1万多人,民宿、餐厅生意火爆。后来瑞昌、南昌等地发生疫情,生意受影响,相信疫情过后,我们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促进北湾半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武宁县及澧溪镇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配合移民元素,在半岛建成移民文化馆、剧场和移民文化广场;拓宽了澧溪至北湾的公路,并进行“白改黑”改造;通过改水改厕、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新建了上北湾、南边、鲤鱼塘、花盆里、乐家、夏家、邓家、岩泉等新村点,每个新村点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特色,使北湾半岛焕然一新。

如今,北湾半岛春赏樱花、夏赏莲花、秋赏桂花、冬赏茶花的格局基本形成。“今生要到北湾看次花!”北湾成为武宁的一张旅游名片。世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正在两代移民接续奋斗下款款而来。


记者手记:两天的武宁老区行采访,每到一个点,所见所闻,都令人欣喜,无论是昔日的革命根据地,还是移民村,村民们的生活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变,他们已告别曾经的荒芜,迎来崭新的生活。正应了那句话:“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勤劳肯干的武宁儿女,已将这一金句,化作坚定信念,付以坚实行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披坚执锐,坚定前行。



余慧琳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  见习记者 王文婧/文 欧阳海员/摄   吕祥飞/视频制作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张江艳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