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弹簧”到“一条产业链” ——瑞昌市政疏浚产业数字化崛起之路

11月12日 09时 阅读 29759

秋日暖阳下,瑞昌市疏浚大厦熠熠生辉。大厅演示区内,江西省智酷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周稳正面对屏幕,展示一台搭载AI摄像头的管道机器人如何精准检测管道内壁——无论有水无水,淤积破损皆可识别。这款产品已接到60多台订单,成为第五届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上的科技亮点。

为什么一个县级市能够承办国家级数据博览会?那是因为瑞昌市是占据全国40%市场份额的“中国疏浚之乡”。四十年前,瑞昌人骑着自行车、手持简易疏通机走街串巷,而今天瑞昌用各类环保、智能科技产品,让疏浚完成了一场从“体力劳动”到“科技赋能”的产业革命。

一根弹簧撬动万人产业

瑞昌管道疏浚行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丰镇永丰村的黄树林是早期探路者之一,他靠自学掌握弹簧旋转技术,仅凭一辆自行车、一台弹簧疏通机,开启家庭管道疏通业务。因为投入少、回报快,这一模式迅速吸引了众多同乡,“夫妻档”“兄弟连”“父子兵”等家庭协作模式遍地开花。

据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统计,如今瑞昌有近5万人从事管道疏通,占全国市场份额40%、江西省80%,年营业额超50亿元。高丰镇2万人口中,逾7000人投身该行业。

随着管道疏通业务的扩展,瑞昌“疏通大军”服务内容从最开始单一的、局部下水道疏通,发展到现在的疏通保洁、家政服务、装潢装饰、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也由最开始的以家庭为主,发展到承接大型市政管网规划设计、安装疏通、日常维护等,瑞昌管道疏浚行业甚至开始涉及高新科技的引进、研发。

非开挖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在瑞昌铭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发往全国各地的紫外光固化修复设备。公司负责人周健军从跟随父亲通管道起步,如今已转型研发非开挖修复技术。“我们的材料具备100%非开挖修复优势,施工周期缩短70%,且无需破路,安全度高、节能环保。”

这正是瑞昌疏浚产业转型的缩影。与传统开挖修复相比,非开挖技术不仅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将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更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

高丰镇高丰村李家垅自然村,在2020年新村建设时,村民李东生带领团队运用非开挖技术,高质量完成1100米污水管网铺设。“我们从传统的家庭管道疏通,发展到承接市政非开挖修复工程,这是产业质的飞跃。”

从“听声辨位”到“机器人上岗”

“过去老师傅靠耳朵听声辨位,现在机器人用激光扫描生成3D模型。”瑞昌市长圣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长圣感慨。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管道检测机器人,为非开挖修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现“检测—分析—报告”全流程自动化。

在江西智酷机器人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新一代清淤机器人订单。“这款机器人可直接下井,代替人工清淤,特别适用于非开挖作业环境。”开发部经理周稳介绍,公司还研发了国内云台抬升高度最高的检测机器人,可直接通过200毫米直径的管道。

系统培育助推产业集群

2018年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落户瑞昌,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省级协会落户县级市案例之一。协会重点推动非开挖技术创新应用,助力企业从“游击队”转为“集团军”。

与此同时,瑞昌市同步投资近3亿元,建成5万平方米疏浚产业配套中心和230亩疏浚装备产业园,吸引了一批非开挖技术企业“拎包入住”。“我们对掌握核心非开挖技术的企业实行分级奖励,在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瑞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松表示,当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制造到后端服务全面升级。

随着管道机器人、智慧管网、非开挖修复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瑞昌疏浚正从“人工疏通”迈向“精准修复”。那些曾骑自行车走街串巷的“管道工”,如今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智能运维的核心力量。

长江水奔流不息,如同城市地下永不停歇的脉动。在非开挖技术引领的产业变革中,瑞昌这座“疏浚之乡”,正以强大的创新力和集聚力,在全国疏浚版图上刻下鲜明的“九江样本”。

(九江日报记者 陈沽玥)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