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柴桑区沙河街道九一六社区,一幅新旧交融、充满活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昔日老旧的墙体被精心修复,融入了独特的地质文化元素;曾经杂乱的闲置空地,正在变身为集城市书房、地质展示馆于一体的文化客厅;社区公园里,儿童乐园与绿植树木相映成趣,诉说着“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这里,正经历着一场从“老旧混乱”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蝶变。
九一六社区,由20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九一六小区和2023年新建的柴桑金鹏城小区组成,居民多为省地质局第三大队的职工及其家属。岁月的侵蚀让社区的基础设施日渐老化,墙体脱落、屋顶漏水、停车难、出行难等问题,成为压在居民心头的“烦心事”。
“我们这里的老房子,多数是红砖房,墙皮脱落,有的还渗水,看着就揪心。”居民王星从小就随在地质大队工作的父亲住在这里,经历了新房变旧屋的过程,对老旧小区改造充满期盼。
今年,九一六社区被列入全省“好社区”建设试点名单。柴桑区住建局、街道和社区通过深入调研,梳理出房屋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大类核心问题,绘制了一张详尽的“改造蓝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为我们完整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社区负责人说,“我们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缺什么,就补什么。老旧小区要改,公共服务要全,居住环境要优。”
社区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的建筑与闲置场地,打造一系列功能空间。昔日的闲置办公楼,升级为集警务室、服务大厅、调解室于一体的600平方米“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与“幸福食堂”的建成,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现实。废旧仓库将改造为地质展示馆,让几代地质人的奋斗故事得以传承;温馨雅致的城市书房,为居民点亮了一盏盏深夜的阅读明灯,在这片区域,一条崭新的道路串联起社区与城市的核心区域,居民可便捷地抵达中华贤母园景区和“一线两岸”风景线,享受城市繁华的同时,拥有一片惬意的休闲净土。
社区将解决“出行难、停车难”作为重要任务,改造坑洼的社区道路,新增规范停车位至402个,彻底告别了车辆乱停、占用消防通道乱象,步行道、自行车道使用率提升60%,老人、残疾人出行安全性显著提高。同时,全面更新老化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管网,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尤为亮眼的是“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透水铺装的路面、绿意盎然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的绿地等“会呼吸”的设计,让社区雨季“吞”雨,旱季“吐”泉,既有效缓解了内涝,更让社区成了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
社区通过居民代表大会、现场公示等方式,让居民深度参与到设计、监督和评价各环节,形成了“居民+单位+社区”共治格局,让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如今,九一六社区历史印记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地质坚韧与生活温情融为一体,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更新范例,更成为凝聚人心、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缩影。
(九江日报记者 张新红)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实习编辑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