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只候鸟,为什么选择在鄱阳湖过冬?

11月3日 07时 阅读 29701

每年秋冬,当北方的天空开始凝结寒意,一场跨越山海的迁徙便如期而至。从西伯利亚的冻野到蒙古高原的荒野,从北极苔原到中亚草原,数十万只候鸟振翅南飞,穿越千山万水,只为抵达同一个目的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这里,是它们冬日的家园。据统计,每年有超过7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其中包括全球98%以上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以及数以万计的鸿雁、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物种。它们或栖于浅滩,或翔于湖面,或翩跹于芦苇荡中,构成了一幅“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美画卷。

人们不禁要问:这70万双翅膀,为何偏偏选中了鄱阳湖?

是自然的厚礼,更是精密的生态匹配

候鸟不会说谎。它们的选择,是最真实、最客观的生态评价。

鄱阳湖的吸引力,首先源于其“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水文节律。这种自然的呼吸,让湖泊在冬季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当夏季4000多平方公里的浩渺水面缓缓退去,一个全新的世界便显露出来,广达3000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系统随之苏醒,等待着远方客人的到来。

大片湿润的浅滩、泥洲和草洲次第浮现,如同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舞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碟形湖”如明珠般散落其间,这些浅水洼地保存着宝贵的水源,成为候鸟最重要的饮水来源和庇护所。每个碟形湖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它们深浅不一,形态各异,为不同种类的候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水退之后,泥滩下埋藏的宝藏开始发挥价值。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将营养丰富的块茎深埋泥中,这些地下粮仓成为白鹤等珍禽的专属美食。监测显示,每平方米的泥滩下蕴藏着约500克的苦草块茎,一只成年白鹤每天需要摄取相当于自身体重15%的食物。而鄱阳湖丰富的苦草资源正好能满足这个苛刻的要求。

与此同时,浅水区里螺、蚌、鱼、虾繁衍生息,为东方白鹳、鹭鸟提供了丰盛宴席。据调查,鄱阳湖现有鱼类136种,底栖动物8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从开阔水面到浅水沼泽,再到泥滩草洲,这种渐次排开的生境结构,就像一个天然的“生态超市”,让白鹤、白鹳、天鹅、大雁等不同习性的候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属餐桌”。

更重要的是,鄱阳湖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中心节点,冬季平均气温维持在5~10摄氏度,湖面从不封冻。当西伯利亚陷入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当蒙古高原被冰雪覆盖,这里却依然温暖如春。这种天造地设的契合,让候鸟的迁徙成为一场跨越万里的精准赴约。

是生命的驿站,更是全球的生态堡垒

鄱阳湖不仅是候鸟的越冬地,更是它们生命旅程中至关重要的“加油站”和“育婴房”。

对于许多从北极圈启程的候鸟而言,这场迁徙是一场生死考验。以在北极苔原繁殖的白鹤为例,它们需要连续飞行超过5000公里,体重可能减轻近半,能量储备几近耗尽。鄱阳湖的出现,宛如生命航线上的“终极补给站”、茫茫荒漠中的“诺亚方舟”,为这些疲惫的旅行者提供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在这里,候鸟们可以舒缓疲惫的翅膀,尽情觅食。研究表明,一只大雁每天需要摄取约200克食物,而在鄱阳湖丰富的食物供应下,它们能在2~3周内恢复体能,为后续旅程做好准备。卫星跟踪数据显示,经过在鄱阳湖的整个冬季休整后,候鸟的体能状态达到最佳,这直接关系到它们北上繁殖的成功率。

对于当年在北方出生、首次南飞的幼鸟,这片温暖的湿地则是它们走进广阔世界的第一课堂。在成鸟的带领下,幼鸟们学习着在鄱阳湖生存的基本技能:如何从泥滩中精准挖掘苦草块茎,如何在浅水中敏捷捕鱼,这些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必修课。观察发现,幼鸟需要经过数周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些觅食技巧。

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躲避天敌、学习避险的训练场。幼鸟们在芦苇丛中学习隐蔽,在飞行中锻炼逃生技巧。苍鹰、白尾海雕等天敌的威胁,让幼鸟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每一次成功的躲避,都是它们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这种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生存能力,将伴随它们一生。

因此,保护鄱阳湖具有全球意义。这条绵延上万公里、连接北极与亚太的空中走廊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目前,在鄱阳湖越冬的鸟类中,有12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物种,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鄱阳湖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是坚定的守护,更是双向的生态契约

候鸟的回归,并非理所当然。它们的背后,是一场从“索取”到“守护”的深刻转变,是一份用行动写就的双向契约。

回首过往,鄱阳湖一度面临生态危机。近年来,江西省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通过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等举措,使湖泊重现盎然生机。特别是2021年起全面实施的“十年禁渔”,让鄱阳湖得以休养生息,鱼类资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监测数据显示,禁渔后鱼类生物量增加了三成以上,鱼类个体平均体长增长23%,平均体重增长47%。这种恢复不仅惠及以鱼为食的鸟类,更促进了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保护实践中,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吴城、南矶山等核心栖息地,“社区共管”模式让当地居民成为保护的主力军。曾经的“捕鱼人”转型为“护鸟人”,他们熟悉湖区的每一处浅滩,了解候鸟的每一种习性。目前,全省已有超过2000名专业护鸟员,他们组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保护力量。

同时,生态补偿机制也在发挥作用。在都昌、余干等地,政府鼓励农民在收割后保留部分稻谷,这些“爱心口粮”成为雁鸭类候鸟的重要补充食物。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候鸟提供超过100吨的补充食物。这种人性化的保护方式,更易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也让生态环境保护更具温度。

是远方的诗意,更是共同的生态责任

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时,或许会为这份诗意而感动。但诗意的背后,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巡护员是这个冬天最忙碌的人。他们每天要徒步数十公里,穿越泥泞的滩涂,监测候鸟种群动态。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34名巡护员要负责224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平均每人每天行走超过20公里。寒风凛冽,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只为守护这些远方的客人。在他们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候鸟的数量变化、行为特点和分布情况,这些一手资料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科研人员则在严寒中坚持工作。他们带着沉重的观测设备,在野外一待就是数小时,记录着候鸟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通过鸟类环志、卫星跟踪等技术,科学家们已经为2000多只候鸟佩戴了标识,获得了超过10万个有效位点数据。这些珍贵的数据,不仅揭示了候鸟迁徙的奥秘,也为跨区域保护合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走村入户,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村民宣传保护知识。在候鸟越冬期,每天都有近千名志愿者活跃在湖区周边,开展巡护、监测和宣传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爱鸟护鸟”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去年冬季,志愿者们累计开展宣传活动300多场,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直接影响群众超过10万人。

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保护的责任同样重大。在鄱阳湖观鸟时,保持适当距离,不惊扰、不投喂,这是对候鸟最基本的尊重。据统计,合理的观鸟距离应该保持在100米以上,使用望远镜观察,避免使用闪光灯。这些看似简单的规范,却是保护候鸟不受惊吓的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可持续的生态旅游,让保护与发展实现双赢。近年来,鄱阳湖周边发展起了以观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业,每年吸引超过50万游客,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过2亿元。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模式,让老百姓真正从保护中受益,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而对我们而言,每一次负责任的旅行选择,都是对这片净土的最好守护。

是交出的答卷,更是永续的生态传承

70万只候鸟年复一年的选择,是一场无声而盛大的加冕,它们用翅膀投票,最终将信任票投给了鄱阳湖。这份信任,是对江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褒奖,更是生态文明理念在赣鄱大地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这份信任选择,见证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历程。从曾经的生态危机到如今的候鸟天堂,鄱阳湖的变迁雄辩地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单选题,关键在于发展的智慧与守护的决心。过去十年,江西投入鄱阳湖生态保护的资金超过200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50多个,这些换来的不仅是湖清草茂,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70万只候鸟,不仅是一个统计结果,不只是一个冰冷数字,它是一份温热的、由生命书写的绿色答卷,记录着赣鄱儿女在与自然相处中、从征服索取到和谐共生的深刻觉醒。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鄱阳湖的生态平衡依然脆弱。气候变化的阴影下,极端干旱等挑战仍不时袭来。守护这片湿地,是一场不能松懈的持久战。而这份守护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一省一地的边界。鄱阳湖,作为候鸟迁飞路线的“心脏”,它的每一次健康搏动,都维系着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的整条生命走廊。守护好这颗心脏,不仅是江西的责任,更是中国的责任,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庄重承诺与切实担当。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更坚定的行动。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益;要加强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效能;要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守护这条生命航线。当又一个黎明来临,鄱阳湖的晨雾中万鸟齐飞,这壮美的景象提醒我们:守护好这片碧水蓝天,不仅是为了候鸟,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那个所有生命都能和谐共荣的未来。

70万只候鸟的翅膀年复一年划过鄱阳湖的天空,划出的不仅是迁徙的轨迹,更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边界。这条边界,需要我们共同坚守。让我们携手努力,让这份由翅膀投票产生的信任,代代相传;让万鸟齐鸣的交响,成为鄱阳湖、成为中国、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永不消9逝的背景音。

来源:“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