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市第三中学鹤问湖校区的校园里,有一个身影总以温暖而坚定的姿态打动着身边人——她不追逐舞台中央的夺目灯光,却将“优秀”刻进每一次工整的作业、每一节专注的课堂、每一次帮同学解答难题的耐心里。她,就是初一(2)班的胡米萨,一位以行动诠释新时代好少年模样的阳光女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胡米萨的学习信条,她始终以勤学好问、善思笃行的态度深耕知识土壤。课堂上,她的目光总紧紧追随老师,专注捕捉每一个知识点,遇到启发思考的问题,总会率先举手,用清晰的表达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后,她坚持整理错题集,把薄弱环节逐一标记、反复攻克,还会主动梳理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面对难题,胡米萨从没有畏难情绪,反而把它当作提升自我的“练兵场”——查阅教辅资料、请教老师思路、和父母探讨解法,直到彻底弄懂才罢休。这份韧劲让她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多次斩获“校级三好学生”“学习标兵”荣誉,更在学校诗词比赛中凭借扎实的积累与出色的表现,拿下一等奖的好成绩。
胡米萨深知,学习不止于课本的方寸天地。课余时间,她总捧着书本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从《朝花夕拾》中感受鲁迅笔下的人文温度,从《昆虫记》里探索自然万物的奇妙奥秘,从《中国通史简编》中汲取历史长河里的成长力量。每年假期,她都会提前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至今已读完近百本各类书籍,厚厚的三本读书笔记,不仅是她知识储备的见证,更让她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在心中种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良好的家风,是胡米萨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启蒙教材”。她的父母常说:“百善孝为先,真情暖人心。”家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家训,却把“孝顺”二字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个月,父母总会带着胡米萨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而她每次都会提前记好老人们爱吃的软糯糕点与新鲜水果,把心意装进购物袋里。
一进老人家门,胡米萨就会挽起袖子忙活:陪爷爷在菜园里摘青菜,认真听爷爷讲侍弄庄稼的窍门;跟着奶奶在厨房择菜洗菜,看奶奶用普通食材变出喷香的家常菜。外婆七十岁生日那年,胡米萨提前一周画了一幅寓意“福寿绵长”的国画,生日当天还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束康乃馨,再用彩纸折了个红包,把自己的心意细细包好送给外婆,外婆接过礼物时,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饭后,她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老人身边,把学校里的趣事讲得绘声绘色——班里同学的调皮恶作剧、老师课堂上的趣味讲解,总能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兴致来时,她还会把学校舞蹈表演的片段再跳一次,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眼神,胡米萨渐渐懂得:孝顺从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陪伴时的耐心倾听,是相处时的用心付出。这份温暖的家风,也让她学会用善意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为班级出力,是最骄傲的事!”胡米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拥抱集体生活,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的活动,她都积极参与,从不缺位。学校运动会是她最期待的“集体战场”,从报名阶段开始,她就认真查阅项目清单,结合自己的体能优势报名多个项目——长跑、接力赛、跳远、跳绳的赛场上,总能看到她活力满满的身影。
为了展现班级风采,赛前她特意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利用早读前的时间练习起跑技巧,放学后留在操场调整跳远姿势,哪怕汗水浸湿校服、双腿练到发酸,也从没想过放弃。比赛当天,她精神抖擞地站上赛场,听着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全力冲刺每一段赛程,认真完成每一次跳跃,把对班级的热爱都化作了赛场上的拼搏力量。
即便偶尔没能拿到名次,她也会立刻调整心态,转身跑到场边当起“后勤员”与“加油员”:帮参赛同学递水、整理运动器材,用最响亮的声音为大家呐喊助威。在她心里,比起个人的名次,能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荣誉挥洒汗水,才是运动会最珍贵的意义。
“同学有难,搭把手就不难。”这是胡米萨常挂在嘴边的话。性格开朗的她,既是班里的“开心果”,更是同学们信赖的“小帮手”。学习上,遇到同学听不懂难题,她会放慢语速、耐心讲解,还主动牵头组建兴趣小组,和大家一起分享课外知识、共读经典故事;作为小组长,她会认真检查每一位组员的背诵情况,遇到记忆困难的同学,还会分享自己的背诵技巧。
生活中,她更是把“热心”刻进了习惯里:同桌忘带文具,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笔和本子分出去;有同学身体不舒服,她会主动帮忙搬椅子、递温水,还会帮对方补上落下的课堂笔记。看着同学们因自己的帮助舒展眉头,听着一句句真诚的“谢谢”,胡米萨愈发明白: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远比获得荣誉更让人满足。
少年自有少年狂,谁说年少不轻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胡米萨始终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我会继续带着热情与踏实,在学习中精进,在品德上修身,在实践中担当,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青春写下属于我们这代少年的精彩故事!”
(来源:九江三中 柳海浪)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