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牙伴一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口腔保健

10月14日 16时 阅读 31005

孩子的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从乳牙萌出到恒牙替换,每个阶段的口腔清洁都有其特殊性。家长只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正确的清洁方式,才能有效预防龋齿、牙龈炎等问题,为孩子的牙齿健康打下坚实基础,9月26日,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文翔做客九江市广播电视台,和大家聊一聊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口腔保健,科学守护孩子们的口腔健康。

图片

图片

文翔,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美容牙科主诊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江西省口腔医学会镇静专委会会员、九江市口腔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儿童及青少年期错颌畸形早期干预和矫正,前牙透明冠,后牙预成冠修复,龋齿充填,儿童及成人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根管治疗,以及成年人牙体缺损,牙列缺失的固定,种植及活动义齿修复。

1、从临床经验来看,家长们在孩子口腔保健上,最容易陷入的误区通常是什么?

答:就目前而言,我碰到过最多的,家长们的误区,有两个:一个就是宝宝在还没长牙的时候,不需要清洁。其实是非常需要的!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乳牙早晚要换,坏了不用治”也是临床中我碰到过家长们最常见的误区。稍后,我们仔细来说。

2、根据儿童牙齿的发育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口腔护理的重点是什么?

答:其实,从“胎儿期”开始,口腔健康的呵护就已经启动了。孕期妈妈的营养摄入直接影响宝宝牙齿发育——比如孕期保证充足的钙(每天800—1000毫克,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绿叶菜补充)、磷,以及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可晒太阳或遵医嘱补充制剂),能让宝宝的牙胚发育更健康,减少出生后牙齿矿化不良的风险。如果孕期妈妈缺钙,宝宝出生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牙齿脆弱、易龋坏的问题。

那么,根据儿童牙齿的发育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和青少年期(12岁以上),那么,每个阶段的护牙重点都有所区别:

婴幼儿期(03岁):乳牙萌出关键期护牙重点:清洁+防龋,婴儿出生后,即使一颗牙齿也没有长出,家长也应每天早晚用无菌纱布(或医用脱脂棉)蘸温凉的白开水(避免过烫刺激宝宝口腔黏膜),轻轻包裹在食指上,擦拭宝宝的牙床、牙龈和上腭。尤其是喂奶后,一定要擦一次——宝宝喝完奶后,口腔里会残留奶渍,这些奶渍如果长时间停留,会滋生细菌(比如变形链球菌),增加日后乳牙萌出后的龋坏风险。而且这种轻柔的擦拭动作,能让宝宝提前适应口腔被触碰的感觉,避免将来刚开始刷牙时出现强烈抗拒。

第一颗乳牙萌出后(通常在6个月左右,也有早到4个月、晚到10个月的,都属于正常范围),应使用婴幼儿专用牙刷清洁牙齿。此时可以用两种工具:一是婴儿专用指套牙刷(硅胶材质,柔软不刺激,能直接套在家长手指上),二是刷头直径不超过1厘米的超软毛儿童牙刷(刷毛要选圆头的,避免划伤宝宝牙龈)。每天早晚各刷一次,每次刷12分钟即可,重点刷牙齿的外侧面和咀嚼面。这时候不需要用牙膏,只用清水刷——因为宝宝还不会主动吐水,用牙膏容易吞咽,增加氟过量风险。饮食方面应减少甜食、果汁摄入,避免长时间含奶瓶入睡。建议在1岁前完成第一次口腔检查,每3-6个月复查。

学龄前期(36岁):乳牙列完成期护牙重点:防龋+习惯养成,家长需帮助孩子刷牙至6岁,使用豌豆大小含氟牙膏。待宝宝2岁左右,能听懂家长指令、学会“漱口吐水”后,就可以引入含氟儿童牙膏了。但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3岁前每次挤“米粒大小”(约0.1毫克氟),36岁每次挤“豌豆大小”(约0.25毫克氟)。教会孩子使用“圆弧刷牙法”。让宝宝把牙刷毛放在牙齿外侧,轻轻画小圆圈刷牙,先刷外侧,再刷内侧和咀嚼面。但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阶段宝宝的手部协调能力还不够,自主刷牙大概率“刷不干净”,所以必须坚持“家长帮刷”——让宝宝先自己刷1分钟,然后家长再用儿童牙刷帮他补刷12分钟,重点清洁牙齿缝隙、牙龈沟这些“死角”(这些地方最容易藏食物残渣,是龋坏的重灾区)。直到孩子6岁左右,能独立完成“里里外外都刷干净”,家长才能逐渐放手,但仍要每周检查12次,确保清洁到位。34岁可对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和涂氟等防龋保护。控制零食频率,多吃纤维性食物(如苹果、胡萝卜)辅助清洁牙齿。研究表明,定期使用含氟涂料可使乳牙龋病发病率降低30%-40%。

学龄期(612岁):换牙关键期护牙重点:恒牙保护+正畸评估,换牙期避免饮食过于精细,多吃粗纤维和硬性食物,促进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恒牙萌出后及时做窝沟封闭(6-8岁第一恒磨牙,1113岁第二恒磨牙)。使用儿童软毛牙刷+含氟牙膏,每天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并学会使用牙线清洁牙缝。7岁左右进行第一次正畸检查。

青少年期(12岁以上):恒牙稳固期护牙重点:口腔维护+美观关注坚持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冲牙器使用。每年洗牙一次,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少喝碳酸饮料(腐蚀牙釉质),少吃高甜食物,避免用牙咬硬物(如冰块、瓶盖)。定期检查智齿萌出情况,及时拔除阻生齿。

3、学龄前期3-4岁的时候就可以对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和涂氟等防龋保护,那么,涂氟有什么好处呢?没有蛀牙的孩子也需要进行窝沟封闭和涂氟吗?怎样进行呢?痛吗?

答:孩子“局部涂氟”,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安全有效防龋措施,在正规医疗机构已很普及。儿童牙釉质厚度只有成人的1/2,矿化程度低,容易被细菌分解糖分产生的酸性物质“脱矿”(溶解钙磷),形成龋洞。而局部涂氟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壳”,阻挡酸性物质侵蚀,还能促进脱矿牙釉质“再矿化”,修复早期小龋损(比如白斑),能让儿童龋齿发生率降低30%-50%。

如果孩子已有明显龋齿(黑洞、牙疼),或对氟化物过敏(极罕见),就不适合涂氟——需先治疗龋齿,过敏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其他防龋方式(如含氟漱口水)。每次涂氟前,医生都会先做口腔检查,确认无禁忌证后再操作。

4、涂氟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答:很多家长担心“涂氟有害”,其实完全不用怕:局部涂氟的氟含量很低(每次1-2毫克),只附着在牙齿表面,不会被身体吸收,医生还会吸走多余氟化物,至今没有因规范涂氟导致氟中毒的案例。

但涂氟后有几个注意事项,能让氟化物发挥最大作用:

1.涂氟后半小时内,绝对不能让孩子喝水、吃东西、漱口、吐口水——氟化物需要半小时才能充分渗透附着,过早清洁会冲掉氟化物,相当于白涂;可提前和孩子沟通,用“等会儿吃小饼干”引导,避免哭闹。

2.涂氟当天,不给孩子吃太硬、太黏的食物(比如坚果、硬糖、年糕、黏性巧克力)——太硬会磨损氟化物涂层,太黏会把氟化物粘掉;当天可吃软食(粥、面条、蒸蛋),饭后用清水轻轻漱口,第二天再恢复正常刷牙。

3.涂氟不是“防龋神器”,不能替代日常清洁——很多家长觉得“涂了氟就不用刷牙”,这是错误的,日常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才是基础,涂氟只是“辅助保护”;还要控制孩子甜食、碳酸饮料摄入频率(每天不超过1次,喝完漱口)。

5、学龄期(612岁)是换牙关键期,护牙重点,恒牙萌出后及时做窝沟封闭。那么,窝沟封闭又是什么?另外,很多家长听说“窝沟封闭”能保护恒牙,什么时候带孩子做合适,所有孩子都需要做吗?

答: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恒牙想象成“鞋底”——新萌出的恒牙(尤其是磨牙)表面,有很多深浅不一的“窝沟”(就像鞋底的纹路),这些窝沟最深的地方能达到1毫米以上,牙刷毛根本伸不进去清洁。食物残渣(比如米饭粒、肉丝、饼干渣)很容易嵌在这些窝沟里,时间久了,细菌在里面繁殖,就会导致“窝沟龋”(这是儿童龋齿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龋齿总数的80%)。而窝沟封闭,就是用一种安全的树脂材料,把这些深窝沟“填平”,让食物残渣和细菌进不去,从而预防窝沟龋。在牙齿完全萌出、还没发生龋坏的时候,做最好,错过这个时间,效果会大打折扣。

6、只有恒牙需要做窝沟封闭吗?

答: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判断。如果孩子的乳牙窝沟特别深(比如用牙签能戳到明显的缝隙)、平时容易塞食物,或者孩子本身龋齿风险高(比如已经有12颗乳牙蛀牙了、平时爱吃甜食、刷牙不配合),医生通常会建议给乳牙做封闭——虽然乳牙会换,但保护好乳牙,能避免它过早脱落,为恒牙萌出“占位”,同时也能减少孩子因乳牙龋坏导致的牙疼。但如果乳牙窝沟比较浅、容易清洁,或者已经出现了龋坏,就不需要做封闭了。

7、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去做窝沟封闭呢?

答:不一定,有两种情况的孩子,不适合做封闭:

第一种是牙齿窝沟本身较浅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磨牙表面很平整,窝沟浅到用牙刷毛能轻松清洁,就不需要做封闭——浅窝沟不容易藏食物残渣,日常刷牙就能预防龋坏,做封闭反而没必要。

第二种是牙齿已经发生龋坏的孩子。如果磨牙的窝沟里已经有了黑洞(哪怕很小),或者医生检查时发现窝沟底部已经有脱矿(用特殊灯光照能看到白斑),就不能做封闭了——此时需要先治疗龋坏(比如用牙钻去除腐坏组织,再用材料补牙),治疗后如果还有深窝沟,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封闭。

所以建议家长,从孩子3岁开始,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探诊,甚至拍小牙片(辐射量极低,安全),评估孩子牙齿的窝沟深度和龋坏风险,判断是否需要做窝沟封闭。而且窝沟封闭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建议每年复查一次,看看封闭剂有没有脱落(孩子咀嚼时可能会磨损或脱落),如果脱落了,及时补封,才能持续保护牙齿。

8、再来说说特殊情况,孩子进入换牙期(一般6-12岁)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恒牙已经萌出来了,乳牙却迟迟不掉,形成“双排牙”;或者新长的恒牙歪歪扭扭、排列不齐。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该先观察还是及时带孩子干预?干预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换牙期的两种特殊情况,处理方式不同,要区分对待:

“双排牙”(乳牙滞留):如果恒牙已萌出,乳牙没松动或松动却不掉,建议观察1—2周——若仍没掉,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拔牙。滞留乳牙会挡住恒牙萌出路径,导致恒牙“歪着长”,形成拥挤、错位,后续可能需要复杂矫正;若乳牙已明显松动,孩子能正常咀嚼,可让他多吃苹果、玉米等需啃咬的食物,通过自然咀嚼促进乳牙脱落。

恒牙排列不齐:换牙期早期(6—8岁)出现轻微不齐(比如门牙有缝、轻度倾斜),不用急于矫正——孩子颌骨还在发育,很多轻微不齐会随颌骨生长改善;但如果出现“反颌”(地包天)、严重拥挤(牙齿叠在一起)、咬合异常(上牙咬不到下牙),建议在8—10岁早期干预,此时颌骨有可塑性,戴简单矫正器就能引导发育,避免成年后需要拔牙矫正。简单说,“双排牙”别等,“轻微不齐”可观察,“严重畸形”早干预。

9、那么在学龄期(6—12岁)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的关键期,有家长就认为,乳牙反正会脱落,那么就任凭它坏了也不管,不治疗,这样究竟会带来什么危害?

答:第一种危害是引发剧烈疼痛,影响孩子生活。乳牙龋坏刚开始时,孩子可能没什么感觉(浅龋阶段),但如果不治疗,龋坏会逐渐加深,侵犯到牙齿内部的牙髓(也就是“牙神经”),引发“牙髓炎”。此时孩子会出现剧烈牙疼,尤其是夜间疼得更厉害,经常哭闹不止,无法入睡;如果炎症继续扩散到牙根周围,会形成“根尖周炎”,牙龈会反复肿胀、流脓(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牙龈上长了“小脓包”,就是根尖周炎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面部肿胀、发热,影响正常的吃饭和上学。

第二种危害是影响恒牙健康。乳牙的牙根下方,就是恒牙胚——如果乳牙龋坏发展成根尖周炎,炎症会通过牙根侵犯恒牙胚,导致恒牙胚发育异常。比如恒牙萌出后,牙釉质表面会出现白斑、缺损(也就是“牙釉质发育不全”),这种牙齿的抗龋能力非常差,刚萌出就可能出现龋坏;甚至有的恒牙胚会因为炎症受损,导致恒牙萌出延迟(比正常时间晚1—2年),或者萌出后牙齿形态异常(比如牙齿变小、变形)。

第三种危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乳牙龋坏严重,牙齿变黑、缺损,甚至脱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外观”——比如说话时漏风,或者笑的时候露出“黑洞牙”,可能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说话、不敢笑,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而且长期偏侧咀嚼,还会导致面部两侧肌肉发育不对称(比如一侧脸大、一侧脸小),进一步影响面容美观。

所以再次强调:一旦发现孩子乳牙有龋坏(比如牙齿表面有黑点、黑洞,或者孩子说牙疼),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的口腔科治疗——早期的浅龋,只需要用牙钻去除腐坏组织,再用儿童专用的补牙材料填充,10—15分钟就能完成,孩子几乎没有痛苦;如果拖到牙髓炎、根尖周炎,就需要做根管治疗,治疗时间更长,孩子也会更受罪,费用也更高。

10、从专业角度出发,家长应该给孩子建立怎样的口腔保健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好牙伴一生”?

答:第一,“早启动”——从孕期到乳牙萌出,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期。孕期妈妈要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为宝宝牙胚发育打好基础;宝宝出生后,哪怕没长牙也要坚持“喂奶后清洁口腔”,避免奶渍滋生细菌;乳牙萌出后及时用正确工具清洁,2岁左右引入含氟牙膏,这些“早动作”能从源头降低龋齿风险,让孩子赢在口腔健康的起点。

第二,“抓基础”——把日常清洁做到位,这是防龋的“第一道防线”。无论孩子多大,“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都是核心:3岁前家长全程帮刷,3—6岁家长监督补刷,6岁后逐步放手但定期检查;刷牙要保证2分钟,用圆弧刷牙法清洁到牙齿内侧、咬合面等“死角”;尽量控制甜食、碳酸饮料摄入,比如每天吃甜食不超过1次,喝完后及时漱口(不要马上刷牙,酸性物质会软化牙釉质,立即刷牙反而会磨损牙齿,建议半小时后再刷)。

第三,“善借力”——定期看牙+专业防护,让医生成为孩子口腔健康的“帮手”。从孩子3岁开始,每半年带他做一次口腔检查,医生能及时发现早期龋齿、评估牙齿发育情况,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同时按医生建议做专业防护:36岁每年2次局部涂氟,67岁、1113岁及时做窝沟封闭,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防龋手段,能给孩子牙齿“双重保护”。

第四,“纠习惯”——及时改掉不良口腔习惯,避免影响牙齿和面容发育。3岁后重点关注孩子是否有吃手、咬下嘴唇、口呼吸等习惯,一旦发现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就及时用温和方式干预,必要时寻求口腔科医生帮助。这些习惯看似小事,却可能导致牙齿排列异常、面容改变,早期纠正能避免后续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做矫正。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