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厚度,何以在坎坷中铸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对黄庭坚深度解读,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不仅以诗文立派,更以“顽石”般心性在跌宕人生中活出豁达的一代宗师。
就让我们一同推开历史之门,走进黄庭坚的达观人生。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作此词于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词中他追问春天去了哪里,但又不止于惜春,“春”更象征着所有逝去的美好——他渴望找到它,甚至想唤它回来。最绝妙的是他转而“问取黄鹂”。鸟鸣声声,仿佛知晓答案,却无人能懂,这像极了我们生活中常有的遗憾。而他的词句,恰恰成了这种情绪的慰藉。我们的遗憾在诗中被理解、被安放,虽不能消失,心却因此获得了一份平静,然后得以继续前行。
《念奴娇》(断虹霁雨)
宋·黄庭坚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被贬谪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市)。虽身处逆境,开篇却以“断虹霁雨”洗净秋空,定下全词明朗豁达的基调。他与友人共饮,不以万里为远,不以贬谪为意,一句“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道尽行走天下的豪情。这“临风笛”不仅是乐器,更是他面对逆境的姿态——在寒风中奏响生命的强音。如今,当我们面对高压,依然能从这首词中获得宽慰——真正的豁达,是在受限的现实中,依然保有精神的无限自在。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宋·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此词展现出黄庭坚最为不羁的生命姿态。词中描绘的“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并非真正的醉态,而是对世俗眼光最彻底的蔑视与反抗。“身健在,且加餐”是历经磨难后的通透,“黄花白发相牵挽”是与岁月和解的从容。“付与时人冷眼看”,更是将他倔强、绝不屈从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份精神放在今天依然动人,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外界的评判,但重要的不是被多少人认可,而是能否守住自己的节奏。哪怕周遭冷眼,也要能如他一般,簪花自舞,横笛风雨中。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所作。在“了却公家事”后,他登临快阁,眼前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壮美画卷。这不仅是写景,更是其澄澈胸襟的写照。然而,知音难觅,唯有美酒相伴。最终,他将心愿寄托于“万里归船”,并“与白鸥盟”,这不仅是对归隐的向往,更是与内心的深度和解。今天的我们若是陷于日常琐碎,常读此诗,或可提醒自己别忘了给心灵留一片宁静的空间。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是黄庭坚写给好友黄几复的,寄托了深厚的思念与感慨。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被誉为千古名句。那盏“灯”,既照亮了别后的孤独岁月,也映衬着友人在困境中始终不改的品格。当我们读到这句,或许也会想起那些曾经亲密,如今却散落四方的老朋友,因为生活际遇的不同而渐渐疏远。那一刻,我们瞬间就懂了黄庭坚的心情。所以,这首诗不仅是在写友情,更是在写一种精神:在困顿中坚守理想,在分离中保持共鸣。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宋·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写于黄庭坚的人生暮年。当旁人都在热衷谈论功名利禄时,他却“短笛长歌独倚楼”,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从容静观。他将万事看作过眼云烟,只说“休休”。最动人的是“白发簪花”的意象:他明知这会引人发笑,却偏要如此。这份自嘲式的幽默,恰是内心真正通达的证明。就像今天的我们,有时做出不被理解的选择,未必是叛逆,只是更想忠于自己的内心。在时光尽头,黄庭坚依然保有戏谑的勇气与爱的能力,因为他明白:最终的胜利,不是赢得了什么,而是能够笑着放下什么。
六篇经典,共同勾勒出黄庭坚丰满而立体的灵魂。《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的传神演绎让我们看到,黄庭坚不仅是一位诗书双绝的文学巨匠,更是一个在泥泞人生路上,始终保持着内心骄傲与快乐的、真实可爱的人。
(来源:央视一套)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