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校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以史为鉴,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校教育,就是要着眼未来保持耐心,扎根传统坚守定力,遵循规律秉持清醒。
着眼未来,保持百年树人的历史耐心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帮助人更好地面对未来。”他强调教育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可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成效往往需要经过历史检验。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保持历史耐心,不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显性成果,而是注重教育内涵的持续提升和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
教育过程一个需要持续投入、长期积淀的过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素养的培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特色的形成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使在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社会殷切期待时,也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引领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静下心来钻研教学、潜心育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种耐心来自对教育规律的历史认知:真正的教育成效需要经过时间沉淀,今日播下的种子,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才会开花结果。
二、扎根传统,坚守守正创新的历史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每所学校都有其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校教育需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保持战略定力,不随波逐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我们要珍视和传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并深入挖掘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改革创新,使传统特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既要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课程,用多元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成才路径;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又要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用教育常识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入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在育人模式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自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这种守正创新的定力,使我们能够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保持清醒头脑,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而是立足学校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扎根传统、守正创新,学校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三、遵循规律,秉持科学育人的历史清醒
教育有其内在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必须尊重规律、遵循规律。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我们要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保持历史清醒,不盲目冒进,不违背规律;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倾向,要充分认识到教育高质量应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高质量。
我们要依据学习者认知发展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基础教育阶段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修养、心理健康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要保持对时代变革的清醒认识。在生成式AI技术对教育主体的重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要积极运用新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又要始终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教育变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种清醒使我们在时代变革中既保持前瞻性,又不迷失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校教育,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传统、把握现在、谋划未来:以历史思维把握教育规律,用着眼未来的耐心、扎根传统的定力、遵循规律的清醒,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这样,定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定能把当下的事业写在时间深处。
(来源:九江市第七中学 袁世明)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