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铁路人”王中美的焊枪人生

9月21日 07时 阅读 29699

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60余座世界级桥梁的雄伟身姿下,都镌刻着她奋斗的深深足迹。

在九江长江之畔,中国中铁工业九桥公司的焊接车间内,一位身着厚重工装的女性手持焊枪,在滚烫的钢板上精准作业。焊花飞溅间,一道均匀流畅、银光闪闪的焊缝在她手中悄然成型。

她,就是王中美,中国铁路桥梁建设领域“女焊将”,第七届“最美铁路人”称号获得者。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焊接一线,完成30项技术攻关、获得22项技术专利,填补了多项焊接工艺国内空白,让“中国智造”的焊花绽放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点亮了一片璀璨而壮丽的星空。

两代建桥情  从“小焊工”到“免检王”

王中美与桥梁的缘分,始于父亲焊枪下的星光。1973年,九江长江大桥动工建设,父亲王全亮作为电焊工投身其中。小时候,王中美觉得穿制服的父亲格外神气。1993年大桥通车,父亲指着桥说:“丫头,以后咱们要建更多跨江跨海的桥!”这句话在她心里种下了建桥梦。

2001年,王中美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毕业,怀揣着建桥梦走进中铁九桥。虽然学桥梁专业,她却毅然投身电焊工一线。当时一同前往的七个女孩,最终只有她坚持了下来。初次拿起焊枪,现实艰难超乎想象:厚重的工作服密不透风,皮手套汗如雨下,刺眼的弧光、高温与焊烟的双重夹击,让初出茅庐的她有些动摇。工友劝她放弃,而父亲——新中国第一代桥梁焊工的教诲却在此时回响:“你不只是在烧电焊,是在捍卫大桥的生命。”

这份责任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为练就过硬本领,她跟着师父赵文芳反复揣摩练习每个细节:绑沙袋练腕力,冷敷缓解眼疲劳,认真记录熔池温度参数,即便工装湿了又干也不在意。渐渐地,她焊出的焊缝均匀流畅,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99%,“免检王”的美誉由此而来。谈及自己的作品,王中美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看到自己焊出来的成果如此漂亮,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并且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力求做到最好。”

2015年,父女俩以特殊方式“重逢”——王中美参与九江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工程。当王中美钻进钢箱梁时,50厘米宽的空间仅容蜷身。“夏天像蒸笼,焊花溅到皮肤上‘滋啦’作响;冬天寒风直往骨头里钻,手冻得握不稳焊枪。”为了更方便地工作,她毅然剪短了长发,让汗水直接滚落钢板,在40°C高温的钢箱梁里一待就是八小时,全身心投入工作。

一次探伤检查,她发现某段焊缝存在微小气孔。蹲在仅容半身的箱体中,她举着面罩反复调整角度,焊条与钢板碰撞的火花照亮了钢梁内壁的锈迹。这时,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焊缝是桥的筋骨,容不得半点马虎。”三小时后,当探伤仪显示“合格”时,她才发觉后背已完全湿透。

2019年大桥恢复通车,列车鸣笛声中,王中美站在桥头,望着钢轨延伸远方,她轻抚桥墩上父亲留下的焊痕,默念:“爸爸,您参建的大桥,我让它重获新生了。”


以焊枪为笔   绘就桥梁“技术突围”

回首那些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王中美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当时压力确实大,但每一次成功实现‘技术突围’,都是在钢铁上给中国高铁盖钢印——中国制造,绝对行!”

在王中美看来,焊接不仅是手艺,更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她带领团队屡破技术瓶颈,始终冲锋在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突围的最前线。2013年,她担任中铁九桥女子电焊突击队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Q500qE新钢种焊接难题被成功破解,推动我国铁路桥梁钢种实现关键跨越;在雪域高原,高强耐候钢焊接技术得以研发,实现快速高质量成锈防腐,让桥梁扛住高寒考验;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中,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工艺创新诞生,填补国内空白,让“中国智造”的焊花绽放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

鳊鱼洲长江大桥的建设,更是她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这座全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长江铁路桥,主梁采用国内大跨度铁路斜拉桥首次运用的大节段钢箱梁整体架设方案。面对3万余吨、最大节段重650吨的“钢铁巨兽”,王中美带领工友们研究焊接方案,战疫情、顶酷暑。通过使用防风雨棚、持续除湿预热、冬季石棉保温等工艺措施,将节段环口施工焊接时间控制在5天内,创造了安九铁路的“新速度”,提前23天完成全桥合龙贯通。

2015年,“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这里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培养出百余名高级技师。走进工作室,荣誉证书与模型林立,隔壁就是焊接现场,切割机轰鸣、电弧声刺耳、火花飞溅,满是金属灼烧味。王中美沙哑却坚定地指导徒弟:“电流调高两档,运条稳如抚婴儿;引弧别急,焊条熔透三分之一再移,气孔少一半。”她汗水直流,反复示范,直至徒弟焊出平滑银线。

在车间,王中美既是严师也是“知心姐姐”。她传授技艺,也分享防烫伤技巧,让硬核技术有了温度。徒弟刘青崇拜地说:“师父的韧劲如焊丝,高温熔铸时更耀眼,我要像她一样厉害。”00后小周展示合格焊缝,笑道:“我们喊师父‘美美姐姐’,她教技术严,休息时特别关心我们,就像我们亲姐姐一样。”

“当年七个姑娘六个转行,如今越来越多‘她’留下。”王中美说:“我要用精神焊牢她们的信念。”在她的影响下,更多女性投身铁路建设,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


焊花熠熠处 匠心书写“中国答案”

入行二十四载,王中美完成30项技术攻关、获22项专利,多项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60余座世界级桥梁,均留下她奋斗的足迹。她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桥梁建设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为桥梁的安全与稳固保驾护航。

如今,王中美依旧穿梭于各大桥梁建设现场。每当看到自己参与的桥梁横跨江河,她总会驻足凝望,眼中满是自豪与温柔,仿佛在看一位亲人。“大桥的每一处都在经受着考验,我愿做大桥的生命捍卫者,焊好每一条焊缝就是我的承诺。”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她对工作的庄严承诺,也是她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

从“全国三八红旗手”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和肯定。然而,荣誉背后是她对匠心的坚守。她常说:“焊枪虽小,却能连接国家命脉;焊花虽微,可映照时代征程。”在她眼中,焊枪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连接国家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桥梁;焊花也不仅仅是一瞬间的光芒,而是映照出时代发展轨迹的璀璨星辰。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匠心精神,那就是对工作的热爱、对技术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

采访结束,王中美小心翼翼地收拾好她的焊枪,动作轻柔地如同抱着一个婴儿。她笑着说:“我就是个电焊工,没啥特别的。国家还得建好多大桥呢,我会一直干下去。”

在钢铁与火花的交响中,王中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故事,是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注脚,更是千万劳动者用双手托起“中国梦”的温暖缩影。


(九江日报记者 金璐 图片由中铁九桥提供)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