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县’的生动实践,也标志着永修县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迈上了新台阶。”近日,永修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成立,成为当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永修县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有机硅产业从“规模领先”向“技术领先”转型,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永修方案”。
政策先行 构建多维激励机制
在原有创新基金基础上,永修县升级推出“三维政策体系”,设立10亿元绿发产业引导基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创新推出“有机硅产业贷”纯信用金融产品,单个企业最高授信3000万元,利率低至3.15%,累计授信超5亿元。同时,实施标准引领战略,鼓励企业主导标准制定,集群累计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超80项,掌握行业话语权。
这套“研发补贴+金融支持+标准激励”组合拳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3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2.93件,达全省平均水平的13.33倍。
平台赋能 打造产业创新中枢
永修县精准施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高标准打造四大产业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
作为全国首家有机硅行业专业中试平台,有机硅产业中试基地不仅能满足全产业链超80%产品的中试需求,更以“永修速度”和“永修性价比”惊艳行业——转化周期和整体收费价格仅为同行业的50%和80%。有机硅实训基地开发覆盖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安全环保、智能制造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配备模拟生产线、智能中控等先进设施,实现真实生产环境模拟训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省级有机硅检验检测中心严把质量关,主动赋能研发,成为产业升级“隐形引擎”。有机硅“产业大脑”作为智慧管理的“超级中枢”,整合园区80余家企业实时数据,构建起产业运行的全景图,实现从智能预警到资源协同的智慧调度。四大平台协同发力,构筑起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服务生态,推动永修有机硅产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疾驰前行。
产研融合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聘请中国工程院张立群院士等11名业内顶级专家组成产业顾问团,常态化为产业把脉定向;联合中国科学院宁波所、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南昌大学、九江学院等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与赣江新区有机硅创新研究院和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有机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与九江学院共建有机硅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永修县打破产学研壁垒,精心构建“院士领衔+校企协同+订单培养”的立体化人才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活水。2024年,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规模达11264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12%,规上企业研发费用达5.198亿元。
一个以创新为引擎、以人才为基石、以协同为纽带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永修有机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核心支撑。
金融助力 破解企业创新瓶颈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永修县致力打造“科贷通”金融服务品牌,助力企业破解创新瓶颈。当地秉持“三个一批”工作原则,对成熟企业“支持一批”,提高授信额度;对成长期企业“发展一批”,及时给予贷款支持;对初创期企业“培育一批”,提前介入培育,确保金融资源能够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
江西化昊化工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科贷通成效的生动体现。自2019年首次获得科贷通支持以来,该企业连续5年获得稳定的金融支持。在科贷通的持续助力下,该企业营业收入从5000多万元迅猛增长至2.8亿元,研发投入达861万元,上缴税收也从100多万元增长到546万元,实现了创新投入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从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到生产线的成熟工艺,从顶尖院士的智慧指引到一线技工的娴熟操作,从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到高效协同的产业大脑,永修县将一项项技术“盆景”汇聚成一片片产业“风景”,在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造世界级有机硅产业集群的路上,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永修方案”。
(九江日报记者 陈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毕典夫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