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湖水恰似故人眸

9月19日 19时 阅读 29500

微信图片_2025-09-18_153925_470.jpg

湖水恰似故人眸

■ 吴盛福

晨光熹微,公园广场上的紫藤萝舒展着葱茏的藤蔓。它参差披拂,将花廊缠绕成一道幽长的翡翠拱门。藤蔓间垂落的青豆荚,好似贵妇人摇曳的耳坠,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为这方天地平添了几分灵气。

穿过这道天然拱门,我迈步走向湖边。喜旱莲子草尖上,顶着一团团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花朵,让我不禁想起袁枚笔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在草长莺飞、万物争荣的时节,这些不起眼的小花,也在努力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香蒲草在水边肆意生长,将黄菖蒲挤到了岸边;再力花、梭鱼草和紫芋则簇拥在木栈桥边,热闹非凡。那酷似茭白的香蒲草,叶子扁平修长,在古代可是编织蒲团的重要材料。而它抱在一起的花序,宛如蜡烛,故而香蒲草也被称作“水蜡烛”。

荇菜如窈窕淑女般浮在水面,头顶着黄色小花,为湖面铺上一条缀满钻石的纱巾。鲤鱼、鲫鱼穿梭其间,仿佛是安心孕育的宝妈,偶尔掀开纱巾,露出欢快的身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我沿着湖顺时针漫步。路面上镶嵌着青石板,别有一番韵味。小路紧挨着一排小院人家。黄澄澄的枇杷压弯了枝丫,从墙头探了出来。不多时,我来到一片林荫地。高大的香樟树与塔柏、冬青俯仰生姿,错落有致;红叶李树上,紫红一片,李子与叶子相互交织,不仔细瞧,还真分辨不出彼此。斑鸠和八哥在枝头跳跃,一边啄食着桑葚,一边“咕咕”“喳喳”地评论着。熟透的桑葚不时从枝头坠落,在石板路上留下点点紫痕,宛如一幅写意画。几只麻雀也蹦蹦跳跳地赶来,啄食着坠落的桑葚,仿佛要为这幅画添上几片灵动的竹叶。

穿过小树林,古色古香的五柳廊便映入眼帘。1800多年过去了,陶渊明虽只做了80余天县令,但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却如汩汩清泉,滋养着彭泽人民。这座小城代代传颂着他的美名,处处遗存着他的风骨:渊明社区、渊明湖小区、渊明路、渊明小学,还有五柳社区、五柳书院、五柳小学……就连这座精心打造的湿地公园,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公园以陶渊明文化为主线,巧妙地依托山、湖地貌,集文化展示、观光游览、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五柳廊的横梁上,镌刻着陶公的《五柳先生传》全文,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诗词名句。湖对岸,陶令纪念馆和渊明草堂静静伫立;湖畔东北角,渊明湖大酒店巍然耸立。酒店与湖畔间的小道旁,香樟树、桂花树、棕榈树郁郁葱葱,绿荫如盖。湖面上,新荷有的刚刚冒出嫩叶,有的才露出尖尖角,褐色的荷梗还在倔强地挺立,仿佛等待新荷长成。两只水凫倏然划过,在如镜的湖面上留下一道细细的波纹。一丛美人蕉悄然绽放,粉红的花蕊点缀其间,为这方景致增添了一抹温柔。

湖的北岸紧邻龙城大道,一排修剪整齐的冬青,像在人行道旁拉了一条低矮碧绿的帘栊。湖畔地势低洼平坦,一条羊肠小道蜿蜒伸展。夹竹桃姐妹在晨风中摇曳,白花如玉,粉花似霞。她们尽情地嬉戏,甚至俯伏在小道另一侧的湘妃竹身上。一排碧绿的石榴树上,火红的石榴花竞相绽放,宛如一匹绿底红花的锦缎。银杏树的枝头挂满了鹅黄淡绿的扇叶,杨柳则垂下一头新绿的长发,依依袅袅。紫荆早已褪去红妆,一身葱绿间挂满了形似荷兰豆的荚子。

杭州西湖有苏堤,九江甘棠湖和南门湖之间有李公堤,而渊明湖中,也有一道别具韵味的长堤。我不禁思忖,它是否也有个雅致的名字,陶堤或是五柳堤?湖畔步道,石板铺就,泛着雨后的湿润光泽。一侧湖水悠悠,水波轻漾,似在诉说着宁静。岸边石桩林立,黑链相连,似卫士般守护着这方水域。远处垂柳依依,绿意葱茏,为画面添了几分柔和。错落的楼宇隐于树后,在朦胧天色下,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悠然的湖景图。

堤上,丹桂、垂柳、风车草等草木参差错落。堤正中,一座独拱石桥雕栏玉砌。朝阳爬上双峰山顶,将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微风拂过,湖面漾起层层金色的涟漪,石桥半月形的桥洞仿佛镀上了一层金。两只白鹭从天空掠过,留下优雅的身影。望着石桥,我思绪万千,恍惚间看到陶渊明身着宽衣大袖青衣素服,躬身缓缓走上石桥。

站在桥上,湖面如镜,泛着细碎银光。石质护栏古朴厚重,纹理清晰,静静伫立。远处白墙灰瓦与现代高楼相衬。青山连绵,绿意葱茏,云雾似轻纱缭绕,天地间弥漫着宁静悠远的气息。

小堤尽头,依山傍水的陶令纪念馆静静伫立。可惜正值周末的清晨,无法入内瞻仰,只能在馆外徘徊。馆外铁栅栏上,挂着彭泽历代名人简介的碑牌,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唐代勤政爱民的狄怀英,宋代从政宽厚平和的赵昴发,明代不畏权贵的丁湛,清代翰林许振祥、许业笏父子,还有革命先驱周静轩、曾晓春,书画大家陶博吾等,他们的事迹在此一一呈现。此时,我极目桥头,思接千古,先贤们从金色的霞光中次第走来。

湖的西北角,是一片杨树林。石板小径蜿蜒于茵茵草地间。垂柳依依,细长的枝叶轻拂,似在与晨风诉说着往事。一道矮墙沿山坡而筑。墙头覆盖着琉璃瓦,向两边出檐,墙身每隔几米便有镂空设计,隔而不断,别具匠心。墙外,一座茅檐草顶的方形亭子静静矗立,想必这就是渊明草堂了。亭边植着几棵无患子树。单是“无患子”这个名字,便充满诗意,正如陶渊明的品格,给人无限遐想。

从草堂的圆门踅出,我再次踏上环湖小路。路两旁,一片桃树整齐排列,不见杂树,想必是设计者依照先生《桃花源记》中的描述精心营造的。阳春三月,这里定是桃花灼灼,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其实,陶渊明不仅爱菊,对桃花也情有独钟,一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便将桃花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此时,桃树上已缀满了黄梅大小的青桃,孕育着新的希望。

继续前行,蔓长春花匍匐生长,铺满道旁。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几棵南方特有的构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遮天蔽日。苦楝树花刚刚开过,绿叶下还缀着几颗紫色的花粒。石阶蜿蜒,忽而直下,引领我回到公园正南面的主题广场。广场上,海棠虽已谢去春红,但青枝绿叶间仍透着生机。近岸处,垂柳依依,新绿的水杉针叶仿佛升腾起绿色的烟雾。

此时,广场上晨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老年人舞起太极剑,身姿矫健;两名中年人在湖边僻静处打太极拳,动作舒缓沉稳;年轻人随着音乐跳起“鬼步舞”,活力四射;年轻的女士沿着湖边小路慢跑。更多的人在环湖漫步。

我顺着石阶爬上广场西边的小山。登上观景亭,一湖风光尽收眼底。有人说山是故人眸,有人说灯是故人眸,有人说炭火是故人眸,这一湖碧水何尝不是先生深情的眼眸?我从先生的眼眸中,看到了山南新城鳞次栉比的高楼,看到了灯火辉煌中的狄公楼和五柳书院,看到了绿草如茵的最美长江岸线,看到了一群不可方物的梅花仙鹿……

面对黑暗现实,先生毅然归隐,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如今,这世间处处可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景象。先生应该看到了,千年古邑,面貌日新月异,除了渊明湖公园,狄公湖公园、珍珠湖公园、鹿鸣湖公园、南阳湿地公园等公园星罗棋布。湖的旁边都建有健身小广场,锻炼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到此处,我不禁加快脚步,融入漫步晨练的人群,行走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毕典夫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