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
如何吃?
一文带你解密孕期营养攻略
9月9日,营养科主任刘小阳、产科门诊温瑶老师
为大家
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直播
分享了孕期营养相关问题
相信这个话题很多孕妈都比较感兴趣
错过直播的朋友,别着急
以下是这次直播的文字精华版,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孕期营养,孕育健康未来”——这一主题深刻揭示准妈妈摄入的每一份营养,都与胎儿的健康发育息息相关。
1、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刘医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膳食为胎儿构筑第一道健康防线。相信不少刚怀孕的准妈妈都会有疑问:“我摄入的食物真的会影响胎儿吗?怎样才能保障胎儿健康?”
答:答案是肯定的,且影响至关重要。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国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22》的核心推荐展开讲解。
首先需重点关注体重管理——备孕阶段应将体重调整至正常范围,孕期需保持适宜增重,这并非单纯为了体形美观,而是为了优化母体代谢环境。
临床中,超重或肥胖的准妈妈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易导致血糖升高)或血糖异常。
母体高胰岛素、高血糖环境本身具有致畸风险,可能干扰胚胎组织与器官的正常分化,同时还会降低叶酸的生物利用度,双重因素叠加会增加胎儿患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的概率。
2、计划怀孕的女性听到这里或许会产生担忧,这类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答:无需焦虑,胰岛素抵抗与血糖异常均是可控、可调节的。关键在于先明确自身健康状况:
若存在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有糖尿病家族史,备孕期间建议主动检测血糖与胰岛素水平;
若检测发现异常,优先通过“膳食调整+规律运动”干预
超重/肥胖人群无需将体重降至完全正常,仅需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大幅降低孕期并发症风险;
若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或中医辅助治疗减重,但务必严格遵循医嘱。
简言之,预防出生缺陷需“关口前移”,不仅要补充叶酸,更需关注母体整体代谢状态——血糖平稳、胰岛素敏感的内环境,是保障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基础。
3、刚刚提到了叶酸,这也是准妈妈们最关心的营养素之一,请问叶酸应何时开始补充?
答:叶酸的核心作用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而胎儿神经管闭合存在严格的时间窗口:受孕后第21天(相当于末次月经第35天)开始闭合,至第28天(相当于末次月经第42天)完全闭合。
鉴于很多怀孕都是非计划的,此时多数准妈妈尚未察觉自身怀孕,若等到确认怀孕后再补充叶酸,已错过神经管预防的关键期。
因此,建议所有可能怀孕的育龄女性,无论是否有明确备孕计划,均需每日规律补充叶酸。
4、叶酸的补充剂量是否有统一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准妈妈?
答:叶酸补充剂量需根据个体风险等级调整,并非“一刀切”:
1.无高危因素的准妈妈: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增补0.4mg,且需覆盖整个孕期;
2.既往生育过神经管缺陷胎儿、本人或配偶患有神经管缺陷,或配偶曾导致其他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的准妈妈: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每日增补4mg(国内暂无4mg剂型时,可选用5mg剂型替代),持续补充至妊娠满3个月;
3.患有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肢体缺陷、泌尿系统缺陷,或有上述缺陷家族史,或二级直系亲属中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以及患有糖尿病、肥胖、癫痫,正在服用卡马西平、二甲双胍、甲氨蝶呤等药物,或存在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的准妈妈: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增补0.8-1.0mg,持续至妊娠满3个月;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准妈妈:建议每日增补至少5mg叶酸,待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至正常后再计划受孕,且受孕后需继续每日增补5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5.此外,补充叶酸期间,还应增加富含天然叶酸食物的摄入(如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与合理体重,通过综合措施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
需特别提醒,高风险人群的叶酸补充剂量(每日4mg)为常规剂量的10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加量。
5、叶酸需要补充至何时?是否孕3个月后即可停止?
答:这是临床中常见的认知误区。虽然神经管闭合的关键期在孕早期,但叶酸在整个孕期均发挥重要作用:
孕中晚期,叶酸可预防准妈妈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同时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建议叶酸补充从备孕阶段开始,持续覆盖整个孕期,条件允许时可延续至哺乳期结束。
6、叶酸补充是否存在过量风险?过量会带来哪些危害?
答:营养素补充需遵循“适量原则”,过量补充叶酸同样存在健康风险:
过量叶酸可能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临床症状,延误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断与治疗;部分研究提示,长期摄入远超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1000微克/天)的合成叶酸,可能与某些健康问题存在潜在关联,目前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避免叶酸过量的方法非常简单:学会查看营养补充剂标签。若正在服用的复合维生素中已含有400-800微克叶酸,则无需额外单独服用叶酸片,避免重复补充导致过量。
总结叶酸补充的核心要点:
-时间要早:备孕阶段启动补充为最佳;
-剂量要准:常规人群每日0.4mg,高危人群遵医嘱调整;
-时长要够:建议覆盖整个孕期;
-避免过量:核对补充剂成分表,杜绝重复补充。
7、《中国孕期妇女膳食指南》还推荐补充维生素D,请问维生素D对预防出生缺陷是否有作用?
答:作用显著。以往认为维生素D仅能辅助钙吸收、促进胎儿骨骼发育及预防准妈妈骨质疏松,但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远不止于此,其与预防出生缺陷、保障孕期健康密切相关:
1.直接作用:调控胚胎发育基因表达。维生素D本质是一种类固醇激素,活化后可像“分子钥匙”一样,启动调控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的基因,对胚胎早期组织器官发育至关重要,尤其可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2.间接作用:维护母体健康环境。维生素D可增强母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少严重感染风险;同时有助于调节母体血糖与血压,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概率——这些并发症的减少,可间接为胎儿发育提供更安全的宫内环境。
8、如何判断自身是否缺乏维生素D?又该如何科学补充?
答:首先需明确,临床中多数准妈妈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尤其户外活动较少、防晒措施严格、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风险更高。判断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金标准是医院抽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
补充建议如下:
1.膳食来源:天然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较少,主要包括深海肥鱼(如三文鱼、金枪鱼)、动物肝脏、蛋黄及维生素D强化乳制品(牛奶、酸奶);
2.日照补充:天气晴朗时,每日暴露四肢皮肤晒太阳15-20分钟(避开正午强光时段),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但受季节、纬度、防晒习惯影响,日照补充效果难以稳定保障;
3.补充剂补充:这是孕期维生素D补充最可靠、有效的方式。国内外指南普遍推荐孕期每日补充400-800国际单位(IU)维生素D;若检测明确存在缺乏,医生会根据缺乏程度建议更高剂量(如2000IU/天)纠正,具体需遵医嘱执行。
9、看来维生素D的作用远超“钙吸收辅助剂”,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
答:确实如此,维生素D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多效营养素”。
建议所有准妈妈:
-优先通过检测明确自身维生素D水平;将维生素D补充纳入孕期常规营养计划,与叶酸补充同等重要;
-结合均衡膳食、适度日照与合理补充剂,全方位为胎儿发育扫清障碍,降低出生缺陷风险。
10、接下来聊聊铁元素——指南推荐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核心目的是预防孕期贫血,请问准妈妈贫血对胎儿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孕期贫血绝非仅导致准妈妈自身疲劳、头晕,其对胎儿的影响深远且严重,需高度重视:
(1)胎儿宫内缺氧与生长受限: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而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准妈妈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显著下降,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的氧气与营养随之减少——胎儿长期处于缺氧环境,生长发育速度会减慢,易出现胎儿生长受限(FGR),出生时多为低体重儿,且远期免疫力较低,感染风险增加;
(2)分娩期胎儿窘迫风险升高:分娩过程中,准妈妈能量与氧气消耗剧增,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即胎儿宫内缺氧),增加紧急剖宫产概率,严重时可能危及胎儿生命;
(3)胎儿远期神经发育影响:大脑对氧气最为敏感,胎儿期长期慢性缺氧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发育。大量研究证实,母体孕期严重贫血,其子女在远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及行为发育方面,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形象地说,准妈妈的血液如同“输送氧气与营养的河流”,贫血则相当于“河水稀释”,胎儿能获取的“氧气与营养”自然减少,直接影响其健康发育。
11、既然孕期贫血危害较大,该如何判断与预防呢?
答:预防孕期贫血需“防患于未然”,核心措施包括:
-定期产检筛查:产检中的血常规检查是筛查贫血的关键手段,需重点关注“血红蛋白(Hb)”指标,一旦发现贫血需及时干预;
-膳食与补充剂协同:优先摄入高吸收率的“血红素铁”:如猪肝、鸭血、红肉(牛肉、猪肉等);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甜椒、西兰花、猕猴桃、草莓),可显著促进铁的吸收;
-孕中晚期胎儿对铁的需求量骤增,多数准妈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这是安全且必要的补充方式。
孕期贫血影响母婴两代人健康,建议准妈妈重视每一次产检的血常规结果,通过科学膳食与规范补充,为胎儿营造“氧气充足、营养均衡”的宫内环境,这是对胎儿远期健康最有效的投资。
12、碘元素被称为“智力元素”,其与出生缺陷的关联也需重点关注,请问孕期碘缺乏会导致哪些严重后果?
答:碘缺乏对胎儿的危害全面且不可逆,其核心机制在于: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唯一原料,而甲状腺激素是胎儿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
从孕早期开始,胎儿大脑神经元发育,均高度依赖母体提供的甲状腺激素,母体碘缺乏会直接切断这一“发育能量供给”。具体危害主要包括:
1.克汀病(呆小症):这是碘缺乏最严重的表现,属于不可逆的严重出生缺陷,症状包括智力严重低下(生活无法自理)、神经运动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站立行走困难、痉挛性瘫痪)、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骨骼发育延迟)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基础代谢率低下);
2.亚临床损害:即使未发展为典型克汀病,轻中度碘缺乏也会造成远期影响,如胎儿平均智力商数(IQ)较正常儿童低10-15分、学习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困难),同时会增加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的发生风险。
13、胎儿哪个发育阶段最易受碘缺乏影响?
答:影响从孕早期即已开始,且窗口期极为关键:
-妊娠前10-12周:胎儿自身甲状腺尚未发育成熟,大脑发育完全依赖母体提供的甲状腺激素,此阶段母体碘缺乏,会对胎儿大脑造成“毁灭性”损害;
-妊娠中期以后:胎儿甲状腺开始具备功能,但仍需从母体获取碘合成自身激素,此阶段碘不足,会持续影响神经系统成熟与髓鞘化进程。
因此,补碘需与补叶酸同步,从备孕阶段即启动,才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14、普通准妈妈该如何科学补碘,确保万无一失?
答:碘缺乏的预防措施简单有效,核心在于“科学执行”:
1.坚持食用加碘食盐:这是最基础、最经济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需选购合格加碘食盐,且烹饪时建议“出锅前放盐”,减少高温导致的碘挥发损失;
2.增加富碘食物摄入:建议每周食用1-2次富含碘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裙带菜(需注意:海鱼、普通海鲜的碘含量远低于海藻类);
3.特殊人群个体化管理:若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需由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补碘方案,避免“一刀切”的补碘或禁碘。
碘缺乏是导致胎儿脑损伤与智力缺陷的最主要“可预防原因”——其危害虽严重,但预防仅需坚持食用加碘食盐、适量摄入海藻类,成本低且效果确切,可有效避免此类本可预防的健康悲剧。
15、不少准妈妈认为“孕期长胖是正常现象,为了胎儿可以多吃”,请问孕期体重增长与出生缺陷是否存在关联?
答: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孕期体重增长并非“越多越好”,
-增重过多:是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首要风险因素,而这两种并发症会显著增加胎儿出生缺陷风险;
-增重不足:无法满足胎儿与母体组织的正常生长需求,易导致胎儿生长受限(FGR)与低出生体重儿,此类新生儿出生后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均面临挑战。
16、科学管理孕期体重,具体该如何操作?
答:核心原则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而非“节食”或“过度运动”,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定期监测体重:家中备置精准体重秤,每周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穿着统一衣物)称重并记录,动态掌握体重增长趋势;
2.优化膳食结构:优先选择高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高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严格控制高油、高糖的“空热量食物”(如奶茶、蛋糕、油炸食品)摄入;
3.坚持适度运动: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孕妇瑜伽、游泳等,运动强度以“不疲劳、无不适”为宜。
建议备孕期或者孕期及时前往营养科门诊完善营养评估,制定孕期增重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有异常及时调整,维持孕期体重适宜增长,最大限度地促进母婴健康。
17、您多次提及孕期血糖管理,请问这一环节为何如此重要?
答:孕期血糖管理至关重要,核心影响在于“母婴代谢联动”:母体血糖升高时,胎儿血糖也会随之升高,刺激胎儿分泌过量胰岛素,胰岛素为合成激素,把过多的糖合成脂肪和肌肉,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形成“巨大儿”。
这不仅会增加准妈妈分娩难度与胎儿产伤风险,新生儿出生后还易出现低血糖,严重时可能造成大脑损伤。
更关键的是,胎儿期长期处于高胰岛素环境,会增加其成年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建议准妈妈定期产检进行糖筛,通过合理膳食与适度运动严格管控血糖。
18、除血糖外,妊娠期高血压也是准妈妈关注的重点,从营养角度该如何预防?
答:从营养层面预防妊娠期高血压,核心是“一控一补”:
-“控”: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g,同时减少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加工食品(如香肠、罐头)的摄入,避免隐形盐过量;
-“补”: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类、豆制品)与钙元素摄入,二者对维持血管弹性、稳定血压具有重要作用。
19、今天的内容丰富且实用,最后请刘医生对本次直播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准妈妈们一些鼓励。
答:好的,本次分享可总结为三句核心要点:
1.预防出生缺陷,营养是可控、可及的关键手段,需从备孕阶段即重视;
2.叶酸、碘、铁、维生素D、DHA等关键营养素,需精准把握补充时间与剂量,避免盲目补充;
3.孕期体重、血糖、血压的科学管理,是保障母婴平安健康的核心基石。
4.希望各位准妈妈无需焦虑,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与管理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与胎儿的“健康守护者”。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孕期!
若大家有个性化营养问题,欢迎前往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门诊进一步咨询。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