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分级诊疗绘就群众就医幸福新图景

9月7日 17时 阅读 33101

近年来,永修县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医疗资源与人才力量“双下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优化整合以及流程科学再造,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突出难题,加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崭新格局,为群众就医勾勒出一幅幸福新画卷。

自今年6月全面深化分级诊疗工作以来,成效已初步显现。全县双向转诊总量达2884人次,同比增长150%。其中,上转县级医院2034人次,增长近130%;下转回基层医疗机构850人次,增幅近120%,且转诊量呈现逐日递增的良好态势,成功实现“县强、乡活、村稳”的良性发展局面。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首诊防线

永修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卫生健康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近8亿元资金,全面提升3家县级医院、县疾控中心、20家乡镇卫生院以及139个公有化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与医疗设备,从根本上改善了县域医共体的硬件支撑。

结合人口分布与地域辐射需求,永修重点打造了虬津、云山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对口支援,长期派驻专家团队定点帮扶,有效辐射周边乡镇,让超过10万偏远乡镇群众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推动资源下沉,畅通转诊通道

永修各乡镇卫生院立足自身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口腔、中医、血透等特色科室,实行错位发展,以点带面提升医疗质量、服务意识和就医环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以“强基层”为目标,永修县级医院每年选派40至50名中级以上职称专家驻点乡镇卫生院,开展“师带徒”、坐诊、病例讨论及技能培训。2025年以来,全县累计下沉专家272人次,带教基层医师106人次,基层首诊能力不断提升,截至7月底基层诊疗率达67.22%。

此外,还选派29名业务骨干至县级医院进修,重点学习常见病诊疗、康复理疗和中医适宜技术。通过组建慢病管理专班,构建“县级中心为龙头、基层机构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管理机制,实行片区包保责任制,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有效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全县乡镇卫生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7.5%,慢病患者县内就诊率提升8%。

构建高效急救网络,实现急慢分治

今年5月,永修县总医院成立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优化县域院前急救网点布局,在高速路口、国道等重点交通要塞及人口密集的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站并配备救护车辆,由县120中心统一调度。

永修县人民医院建成胸痛、卒中五大急诊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胸痛、创伤、卒中救治单元,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快速、安全、畅通的绿色通道。同步完成县乡两级160名急救人员业务培训。

自今年6月以来,全县累计接诊912人,其中,乡镇急救站接诊208人,就地抢救55人,救治伤员110人。

优化制度与信息协同,打通转诊闭环

永修成立双向转诊工作专班,出台《永修县总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基层首诊评估、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上下联动管理三大机制,规范“基层首诊→评估转诊→上级接诊→康复下转”闭环流程,做到“该转必转、应转尽转”。

科学搭建“信息平台+微信群+电话”三位一体转诊服务枢纽,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上转患者可享受县直三家医院预留专家号、床位及检查预约等服务;下转患者由132个家庭医生团队接续提供康复与跟踪服务。

同时,永修强化信息化支撑,建成覆盖全县的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病理和消毒供应“五大中心”县域资源共享。基层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及时诊断。

2025年以来,全县基层影像、心电检查量同比增长58%,开展远程影像诊断9014人次、远程心电诊断4785人次、远程会诊128例。

分级诊疗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永修县以群众就医获得感为重要衡量标准,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上持续发力,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上深入攻坚,在促进人才、技术、管理有效下沉上力求突破,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健康九江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 郑文斌 龙昌洲)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