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激励新闻人的精神坐标

9月5日 10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1007

激励新闻人的精神坐标

□ 洪永林

  今年是近代九江杰出记者黄远生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110周年。前不久,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九江知名收藏家胡荣彬举办的杰出记者黄远生书报资料展在九江市图书馆展出,吸引了九江众多新闻工作者、收藏界人士以及柴桑区黄远生研究会数千人前去观展。历时两个月,展览虽然圆满落下帷幕,但同时印行的“展品目录”还在作更广泛时空的延伸。胡荣彬提供的305件书报藏品,每件背后都有故事,是百年来全国各地纪念、宣传、研究黄远生新闻思想和哲学思想、民主法制思想、文学文化思想以及重要文献成果的全景式集中展示。

  胡荣彬不是新闻工作者,却因为研究近代九江两位新闻名人徐宝璜、黄远生,有了研究成果,且他坚持深入实地调查史料,而被中国新闻史学会破格吸纳为会员。因为徐宝璜、黄远生两位名人在近代新闻史上颇具影响力,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四届理事扩大会暨2025江南集报论坛将在九江举行,其间还将同步为中国新闻史学泰斗、黄远生研究专家方汉奇教授举行99岁寿庆等活动。胡荣彬说:“这次展览,是一次提前预演,届时他把所展的藏品,全部展示给全国各地的集报爱好者,让他们了解九江近代新闻名人的故事。”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胡荣彬三十年如一日始终饱含满腔热情,收集研究九江古今名人史料,尤其是与新闻有关的史料,并且与外地许多知名教授、新闻史学研究专家成为至交?一方面,与他多年来收藏九江名人资料,编著《九江古今名人传》和三十多次举办名人文史展览有关;而且,当代中国新闻史学泰斗、集报先驱方汉奇教授一直给予他充分肯定和鼓励,让胡荣彬劲头十足。作为新闻史学会首任会长,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两部中国新闻史学巨著,全景式地勾勒出上至唐代,下至当代1200多年间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新闻史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出生在九江的近代两位新闻名人黄远生和徐宝璜,方汉奇也深有研究。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一位新闻史学专家还在百忙之中给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集报人回信。”1994年8月6日,当胡荣彬第一次收到方汉奇的亲笔回信时,他高兴不已。多年来,方汉奇一直与胡荣彬保持书信联系,在方汉奇给胡荣彬的20多封信件、题词里,凝聚了他大量的学术心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方汉奇的鼓励下,胡荣彬在九江用脚步行走,默默收集两位近代新闻名人史料、遗迹。近年来,他先后发现了徐宝璜、黄远生墓,故居遗址等,并发起为徐宝璜设立纪念碑,联系黄远生后裔,将墓葬迁至贺嘉山陵园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近年来,胡荣彬撰写的《建议开展全国新闻史迹普查》,分13个部分,系统论述普查的意义、理论、作用、内容、程序、方法、表格和九江普查个案,入选“第三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文集,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邓绍根教授在总结时对此文作了高度评价,这是对胡荣彬多年立足田野调查,进行新闻史迹考察和史料收集、研究的极大鼓舞,更加坚定了胡荣彬对九江及周边名人史料、新闻史迹、庐山、鄱阳湖、长江等新老报纸的收藏、研究。2011年10月的一天,胡荣彬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拜访神交已久的方汉奇,与他交谈了很多九江籍新闻界、教育界的名人往事,方汉奇赠送给他一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胡荣彬如获至宝。

  新闻史研究既是对过去新闻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新闻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入发掘。胡荣彬多年来收藏整理的新闻史料,是一部浓缩的九江新闻史长卷,它让徐宝璜、黄远生等前辈从故纸堆中走出,成为激励当代新闻人的精神坐标;他用一份执着的新闻史情怀,让方寸之间的史料,永远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