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九江日报摄影部主任,燕平的相册里,藏着1998年九江抗洪的无数珍贵瞬间。其中,《将军有泪不轻弹》这张照片,不仅是他新闻生涯的里程碑,更成为记录军民同心抗洪的经典影像。透过他的讲述,我们得以回望那张获奖照片诞生的始末,以及一位新闻人在洪水中的坚守与担当。
冲向城防堤的新闻人
1998年夏天,长江全流域遭遇持续降水,九江沿江、沿湖地区率先拉响险情警报。7月31日至8月4日,永修县、原九江县(今柴桑区)江洲镇先后决口,燕平与同事们立刻分头赶赴灾区。8月7日,他正跟着武警官兵在江洲镇转移不愿离开的老人,一则消息突然传来:“长江大堤九江城防堤溃堤了!”
“长江大堤怎么会破?”燕平起初难以置信,直到港务局通讯员告知“所有船只都去长江大堤4-5号闸口抢险”,他才意识到事态紧急。当日19时许,他坐着最后一艘转移灾民的船回到九江市区,顾不上吃饭,揣起200块钱便往决口处赶——“哪里有新闻,哪里就该有记者”,这是他当时唯一的念头。
彼时长江大堤已全面戒严,陆路无法通行,燕平决定走水路。在港务局,他碰到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的两位摄影记者,三人想法一致:找船去决口现场。等了四五十分钟,他们终于搭上一艘运送应急稻谷的货轮。天黑时分抵达现场,目之所及,决口已宽达30多米,解放军战士身着救生衣,争相向洪水中抛投抗洪物资。
“晚上拍照只能靠闪光灯,离远了光线不够,我们只能往最危险的地方凑。”正当三人分头寻找拍摄角度时,工作人员突然将他们拉了出来:“没听见广播吗?没穿救生衣太危险!”他们只好暂时撤离,饿着肚子继续拍摄周边抢险场景。燕平后来回忆:“那天用的是胶卷,晚上光线太差拍不清,只能等第二天白天补拍决口全景,拍完又马不停蹄回报社冲胶卷、发稿。”
抗洪期间,燕平拍摄了几百卷胶卷,每一卷都记录着洪水中的紧急与坚守。
定格将军的不舍瞬间
抢险的紧张终会落幕,但动人的瞬间往往在告别时定格——《将军有泪不轻弹》的诞生,便始于一场满含深情的送别。9月15日起,参与抗洪的子弟兵陆续撤离,20日清晨,燕平早早赶到体育馆,申请跟随军车采访。那段仅3公里的路程,军车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满街都是送行的老百姓,放鞭炮的、递矿泉水的、塞茶叶蛋的,每一份心意都透着真心感谢。”
抵达九江火车西站时,窄窄的站台上早已挤满群众。8时30分,列车拉响长笛,人们瞬间涌向车窗,握手、拥抱、哭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当时从站台前端边拍边往后走,走到中段时,突然看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中将出现在人群里——他的脸黝黑发亮,神情却憔悴又消瘦。”燕平的记忆依旧清晰。
董万瑞将军于九江长江大堤决口当日下午即飞抵抗洪现场,他担任南京军区驻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在决口处沉下的煤船上调兵遣将、精心部署,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数十天,终于“锁住”了肆虐的洪水。而此刻,面对即将远去的子弟兵,这位曾指挥若定的将军,再也藏不住内心的不舍。
列车徐徐驶离车站,董万瑞将军含泪挥手惜别,燕平迅速端起相机,将这一瞬永久定格。
军民同心的永恒注脚
1999年,《将军有泪不轻弹》斩获中国新闻奖;此后20余年,这张照片打动了无数人。如今再翻看这张照片,燕平仍能清晰想起董万瑞将军热泪里的重量:“那眼泪里,有对子弟兵的牵挂,更有对九江百姓的守护。我能留住这个瞬间,也算是给九江人民、给子弟兵的一份回馈。”
一张照片,承载一段记忆。《将军有泪不轻弹》不仅记录了一位将军的深情,更成为1998年九江抗洪中,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生动注脚,让那段风雨同舟的岁月,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