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濂溪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民生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多元监督方式,持续推动教育投入加大、资源配置优化,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2022年起,濂溪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多个学校新建项目建设纳入民生实事监督清单,组织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过程中,大家既肯定了政府在政策制定、经费保障、教育网点布局等方面的扎实成效,也精准指出城乡教育水平失衡、部分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规范、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并从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强化教育经费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对此,濂溪区政府迅速响应,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加速推进资源扩容,有效提升学位、园位供给能力。三年来,通过新建、改扩建相结合的方式,濂溪区不仅加快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更有效缩小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差距,缓解城区入学难题,让适龄儿童享受到更均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为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助推素质教育提质增效方面,濂溪区人大常委会积极主动作为。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濂溪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曾玉梅、宋丽萍等区人大代表围绕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双减”政策落实、音体美教师补充等议题提出建议。随后,濂溪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学校、召开座谈会、组织主题班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学校负责人、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声音——在一场充满童趣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向代表们倾诉“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形机器人”“当航天员探索宇宙”的梦想,让代表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素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座谈会上,相关领域代表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双减”背景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四个课堂”建设,与相关责任单位深入探讨,进一步梳理出“双减”宣传、课堂质量提升、课后延时服务优化、违规培训监管等6条意见建议。
濂溪区政府认真采纳建议,创新教研模式:学科教研人员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探索课程改革;借助跨江合作,学习武穴市新高考教学模式与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通过“联动教研”“送课下乡”促进资源共享;教育与宣传部门高频联动,抓实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以“双减”为核心强化校园“五项管理”,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做实教师培训工作,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依托市直学校、城区学校及区域内大专院校优质资源,推进市、区合作办学与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现“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
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核心支撑,濂溪区人大常委会在对区教体局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时,精准发现音体美、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短缺、年轻骨干教师不足,幼儿园“两教一保”编制紧张,教师职称评定受阻导致幼教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对此,评议工作组提出建议: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打破城乡教师流动壁垒;科学配置师资,加强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强化教师培训,提升职业道德与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经过充分论证,濂溪区政府出台《濂溪区中小学校(园)长综合考核方案(试行)》《濂溪区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试行)》《濂溪区教育系统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等文件,以制度规范学校与教师队伍日常管理,实施“优质优酬”考核激励机制,同步开展教育系统“三风”建设与师德师风专项治理,显著提升工作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在编制保障、待遇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切实提升了全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几年来,濂溪区人大常委会以“一环一把关、一细节一落实”的严谨态度,对教育均衡发展开展持续监督。如今的濂溪区,新建校舍拔地而起,美丽校园遍布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汇聚,在人大的监督与助推下,区域教育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交出了亮眼答卷。
(刘静 九江日报记者 黄梦如)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