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厕难题!瑞昌“四级示范”这样破

8月19日 07时 阅读 32893

在瑞昌市洪下乡洪下村塘尾自然村,村民陈瑜指着屋后干净整洁的新式三格式化粪池,笑容满面:“以前是臭气熏天的老旱厕,现在一点味道都没了,粪水还能浇菜园,方便又卫生!”

陈瑜家的变化,是瑞昌市创新推行“市、乡、村、组四级示范联动”农村改厕机制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一有效破解“政府干、群众看”困局的创新实践,不久前成功入选全国“农村改厕小改进微创新”七大典型案例,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者

过去,农村改厕常面临标准不一、质量难保、长效管护缺位等难题,群众参与度不高。瑞昌市探索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四级示范”体系:市级选树样板乡镇、乡镇打造示范村、行政村设立样板点、自然村培育“首厕示范户”。层层立标杆、以点带面、步步为营。

瑞昌市每年在南、中、北片区各精准遴选1个“主要领导特别重视、分管领导特别能干、工作基础特别扎实”的乡镇作为市级样板。在样板乡镇内,通过“公开竞选、项目倾斜”确定示范村,给予政策与资源倾斜,推动整村改厕。

范镇红岗村就是一个受益的示范村。如今走进红岗村,道路宽敞整洁,空气清新,家家户户门口贴着醒目的“农村户厕改造标识牌”。村民李洪军指着屋后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果园结合体”介绍:“这就是我家2022年改造的化粪池,没花一分钱!效果真好,没臭味没蚊蝇,卫生环保大提升。”经过处理的粪水,已成为浇灌菜园的优质肥料。

各示范村则优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设立样板点,形成“一片一特色、一镇一样板”格局,因地制宜总结出“小型湿地”“检查井”“绿色草坪”等6种改厕模式。而最关键的创新落在自然村层级——在每个自然村样板点,选择一户基础好、意愿强的农户打造“首厕示范户”。这种“眼见为实”的示范效应迅速发酵。洪下乡洪下村大塘下自然村的何深学坦言:“看到塘尾村改得好,我们也想搞好卫生。”范镇红岗村村民曾宪春今年盖新房,也主动要求用新式化粪池:“邻居家用着没味,我家当然也要用!”

这把“四级示范”的金钥匙,不仅打开了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锁,更有效点燃了群众的热情。瑞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詹小勤介绍:“目前全市已打造12个特色样板乡镇,覆盖260余个自然村,培育420户关键的‘首厕示范户’”农户从最初的观望到如今的主动申请,改厕申请率已跃升至85%以上,较试点前大幅提升。且这种模式采用的三格式化粪池,通过沉淀发酵,可将粪污有效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肥灌溉水。这彻底告别了旱厕的脏臭和蚊蝇滋扰,显著改善了农户的居住环境和健康水平,同时从源头上减少了对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保护了宝贵的农村水生态。

改得好,更要管得久。詹小勤表示,入选全国典型不是终点,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四级机制,“制定更完善的户厕运行维护管理细则,打通问题反映渠道并确保维修响应及时。通过这些举措,确保改造后的厕所能够常态长效、干净卫生地运行,让‘小厕所’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大民生’工程。”

从陈瑜家粪水浇菜的资源化利用,到李洪军告别臭气蚊蝇的舒心,再到何深学、曾宪春主动跟进的决心,瑞昌以“四级示范”这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农村厕所革命的困局,更在赣北大地上书写着“小厕所”改善“大民生”、提升“大文明”的生动篇章,为乡村治理现代化书写下扎实的注脚。

(黄婷 张婧 九江日报记者 陈沽玥)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