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1700余公里!九江人黄振贵徒步长征,只为给后人留一份“活地图”

8月18日 20时 阅读 31461

8月15日清晨,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的晨雾尚未散尽,退休后的黄振贵已经背起行囊,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的方向再次出发。作为一名九江人,自5月18日从江西于都县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启程,穿越江西省、广东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用90天时间、1700多公里的步履,他把“长征”二字从书本搬回了大地。


缘起:一次“找不到”的参观

“2025年8月7日,今天是我徒步长征路第82天。从贵州中潮镇出发,经集镇、张家湾……全天徒步全程29.45公里。”在黄振贵的长征日记里,每一天的徒步感受与心路历程都被悉数记录着,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长征的敬畏与执着。

“我是怀着感恩之心,以虔诚朝圣者姿态踏上长征路。”黄振贵神情庄重地坦言。今年4月退休后,他便萌生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此前在参观一些长征纪念馆时,他留意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因机构改革、地名变迁以及山区信号问题,在导航中如同消失了一般难以寻觅。即便能借助导航找到大致位置,也难以深度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始路线。

“我不想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因时代的变迁而模糊。”怀着这样的信念,黄振贵毅然决定成为一名探路者。他要用自己的双脚把路线走通、把地名标清、把故事留下,让后人能更真实、更深刻地体验长征、传承长征精神。


行走:每天30公里的“长征日记”

打开黄振贵的“长征日记”,“翻越两座无名山,遇雨、遇狗、遇好心人。”这样简短却充满故事的文字赫然在列。他每天坚守着“日行三十公里”的铁律,这一路,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一步都写满了坚持与勇气。

徒步起初的5天,因家人担心他的安全,他选择住在宾馆。然而,为了追寻红军的足迹,他毅然放弃便捷的高速,踏上蜿蜒曲折的山路。“开车走高速,找不到红军长征的痕迹,只有走山路,才能感受到当年他们走过的艰辛。”黄振贵坚定地说。这一路,他睡过狭小的车里,也曾在善良的村民家中借宿;被突如其来的山雨淋透,也被烈日晒出“长征红”。途中,他还多次与蛇、狗“不期而遇”,每一次的惊险都考验着他的勇气,孤独感也时常如潮水般袭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我徒步穿越湖南省梨子界这样的险峻山路,更能深刻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超乎想象的艰难!”黄振贵感慨万千,他觉得自己徒步所经过的每一段路,都仿佛是踏上了那片承载着沉重历史与新生希望的土地,他脚丈量的不只是地理的距离,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这份敬意与震撼交织的复杂心绪,难以用简单的言语表达。

“苦是真苦,可一想到当年红军穿着草鞋、饿着肚子也走过,脚下就生风。”尽管身体承受着诸多辛苦,黄振贵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随身携带关于长征的书籍,一边走一边向当地人虚心请教、深入研究,仔细记录下途经的大小村庄名字,力求留下最珍贵的“一手”资料。

黄振贵坚持每天写下1500字左右的“长征日记”,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写完了40多根笔芯,累计写下了10多万字。打开他的笔记本,里面满满当当地记录着300多个村庄过去和现在的名字,还有各个村庄的路况情况,这些信息详细又丰富。手机里也存着几万张照片和上千条语音备忘录,这些都是他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录。


未来:再走9个月 把长征“写”回大地

在广西资源县,一位开摩托车在山上放牛的七旬老人免费载他10公里; 在湖南通道县,一家普通电脑店的师傅,免费为他检修设备,分文不取;在贵州大稼乡侗族老乡热情地引他进屋洗了一个热水澡。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长征路上,黄振贵并不孤单,他收获了无数的温暖与帮助。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善意,直抵黄振贵的内心,成为他徒步长征路中最温暖的记忆和动力源泉。

“你追寻的路是对的,我们支持你大胆往前走吧!”家人和沿途好心人的鼓励,如同一股强大的暖流,让黄振贵尽管身体承受了诸多艰辛、瘦了许多,但始终怀着一颗红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他笑说自己就像个记者,记录下这段非凡的旅程。

一路走一路记。按计划,黄振贵还将用9个月时间走完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段,预计全程超过6000公里。“只要还能迈得动腿,我就要把这条路标明白。我要用脚步为后人留下一部活地图,等年轻人来走的时候,不会迷路,也不会忘了为什么出发。”黄振贵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未来的坚毅与期待。

翌日清晨,黄振贵的身影再次隐入贵州层峦叠嶂的山路。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看他一路走来的记录,了解长征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感受到长征精神里蕴含的坚韧和力量,让这颗宝贵的红色种子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九江日报记者 金璐)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