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头看屏到抬头望山!少年谢征纯的夏天,不一样了

8月13日 09时 阅读 32465

清晨7点,山雾裹着青草香漫进大港村红色文化活动室。50个孩子挥动的手臂划破薄雾,13岁的谢征纯坐在第三排,黝黑脸庞上汗珠晶亮。一周前,这个南昌心远中学的初二学生刚被父母送回老家时,还揪着T恤下摆低头不语,如今已能露着白牙朝邻座男孩挤眼。

他的暑假曾被困在四方屏幕里:空调房昼夜颠倒,手机光映着惺忪睡眼。村里防溺水上户宣传的干部们撞见过太多这般景象——留守儿童和投奔老家爷爷奶奶的“候鸟儿童”或者扎在床上睡懒觉或者紧握手机不动摇,老人摇着蒲扇叹气:“野草见风就长,可往哪儿长才算好?”

改变始于村部会议室的一场夜谈。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腾出闲置活动室,退休教师谢定中连夜抱来《华中昆虫图谱》:“这把老骨头还能给村里搭把手!”开课首日,谢征纯别着脖子不进门,却被图谱里振翅的琉璃色虫影勾住脚步。  

“瞧这大琉璃食虫虻!”谢定中指尖点着书页,“翅膀透光时像撒了碎玻璃。”城市绘画班的石膏像在谢征纯脑中淡去。傍晚骤雨初歇,他撒上拖鞋冲进后山,裤腿溅满泥点。当拇指大的食虫虻虫影掠过稻田时,少年喉咙迸出轻呼——“以前爬树要挨骂,这儿满山都是瞭望塔!”

墨香漫溢的午后,书法老师捏着毛笔解析“人”字:“这一捺要像脚掌扎进土里,才立得稳。”谢征纯听得入神——他以前上过的书法班只教“如何卷面不扣分”“怎样写出规范字”,而老家乡村的墨香里,藏着文化的密码。这密码,让谢征纯着迷。  

除了谢定中,谢征纯还喜欢那些“哥姐老师”。免费开展托管服务的消息传开,返乡大学生纷纷叩响村委会的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教素描,笔刷蘸了水,村部二楼的瓷砖就是画板;长春大学无人机专业学生带来了模拟小程序,简单的一台电脑就让孩子们“飞”了起来;沈阳工学院的学生抱着宠物模型,讲解“怎样判断小鸡生病”。

7月底的一场急雨过后,50双胶鞋踏过湿漉漉的落叶。谢征纯在村部对面的烈士陵园浮雕前踮脚,指尖抚过浮雕上田英烈士的衣襟。听驻村书记讲述这位革命先辈在老家的战斗史。山风掠过松林,谢征纯忽然轻声问:“当年的游击队里也有不少我们都昌人吧?”

这个问题,没有出现在谢征纯写过的任何一张试卷上。但在这个夏天,老家泥土与历史教会了他比分数更重的课题。

如今,托管班成了村里的“磁石”。清晨7点,老人们骑车送孩子到村部;午饭刚过,孩子们又小跑着冲回活动室。村书记王红芹的手机响个不停:“外村家长也想报名,可我们只能收50人……”  

晚上,谢征纯打着手电筒,带记者去看他发现的萤火虫“大本营”。“城里的动物园要买票看萤火虫,还都是抓来放生的,这里满山都是!”他摊开掌心,一只萤火虫停在手纹间,“明年暑假,我还回来。”

大港村的暑期托管班没有教案大纲,却让《昆虫图谱》成了自然启蒙书,让烈士浮雕化作历史活页。当谢征纯们抚摸着英雄衣襟时,泥土深处的根脉已缠上少年脚踝——这是比任何课堂都沉重的生命教育,亦是乡村为自己托举的破晓晨光。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文 程鹏/图 陈韦达/视频)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