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风土)苦慧寺游记

7月16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128


苦慧寺游记

■ 淦家凰

苦慧寺坐落于永修梅棠镇杨岭山,此山灵秀清奇,茂林修竹,层林尽染,且地下矿藏丰富。

据史载,苦慧寺始建于大唐。20世纪70年代时,现任中佛协会长传印法师,时任中佛协理事云居山方丈海灯法师,香港虚云和尚纪念堂主持济平法师等人曾在此驻锡留足,之后逐渐毁损。2000年,济平法师回山朝拜,重建寮房数间,木雕佛像3尊。2009年,德诚应邀主持苦慧寺,并于同年举行晋院及大殿奠基庆典,有近千信众云集。次年6月,大殿主体工程完工后,举行了法会。目前,二期工程天王殿及斋堂正在积极筹建中。

到了山下停车场,有几名同伴步行上山,笔者一行则径直驶往苦慧寺。这里山势蜿蜒,林壑尤美,绿树扶苏掩映,翠竹修直碧绿。道路曲折绵延,幽远深邃。车子行走约十分钟就到了苦慧寺。只见群山怀抱,庙宇巍峨,庙宇与翠林交相辉映,大有古人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人气象。

用完斋饭,我们来到茶室。墙壁上“竹雨茶香”四个字瞬间把我带入了一个诗禅的意境。何谓“苦慧”?一是正确面对人生之苦,面对苦难而从容;二是实现人生大智慧,人生的修炼是一种境界。

茶室里有红茶、绿茶与普洱茶。其实喝茶品茗之道,乃人生之道。众友或品茗,或聊天,或参禅,或论道,或吟诗,或挥毫。陈君还即兴吟出“山僧也学风流事,吟诗烹茶笑春风”的诗句。

学生徐君笑着跟我说:“淦老师,您的文章里曾提到过虚云大师这句诗。”其实这句诗的原句是“山僧也学风流事,烹茶觅句对春风”。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自己对佛教与品茗的感悟。佛教认为生命的障碍是无明造成的,简化自己的存在形式,生命的真相就会呈现。细品虚云的茶诗,可以看出他的简化实则是进入了生命中最真实的领域。

“山僧也学风流事,烹茶觅句对东风。”诗中的“山僧”实质已是大智大慧,“茶”已成为超越俗世的另一种生命存在。“笑我已忘烟水梦”,甘于淡泊度日,生命已经简化到“瓶笙初沸茶初熟,不觉人间有岁寒”。生命的本源就是简单朴素的饭菜,就是微火陋铛所煮的黄芽茶。简化而深邃。一旦内在生命得到超越,那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时,有客无客,有食无食,都可以过得丰满充盈。有客时,可“煮茗联新句”,可“烹茶相对话无穷”,甚至“与君夜话茶饼希”。即使无茶,也可谈禅论道,夜话一宿。无客时,“门前清浅水,风飘几片花”,“饭罢茶余无个事,白云为我掩柴扉”。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禅茶一味”“茶禅一体”,说的便 是只有心静如水,才能心地澄澈,才能照见生命中每一个当下。正是有了“静”,茶道便与禅道相通,也与传统文化相通。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引导人们完成和谐安乐的人格修养。

虚云大师的诗句突出是“静”。这个“静”字,写出了大师的独处静幽与涵养修炼。只不过我们今日一行,并未体会到静。大家欢笑连连,宛如一幅众宾欢图。这幅场景自然便是“笑春风”。一个“笑”字,将我们当下的气氛渲染得越发自由祥和。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