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幸福期待。近年来,九江市民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民生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一老一小”幸福院93个,日均开展助餐1500人次,让万余名的老人和儿童在幸福院里尽享幸福时光。
推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
九江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全力保障“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发布了《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乡镇敬老院 资源优化配置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目标要求、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和责任体系,画出了“路线图”。全市各地秉持民有所急、政有所应,强化“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高规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牵头抓、民政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全市对新建达标的“一老一小”幸福院,给予15万元/个的建设资金补助,新建达标的幸福食堂,每个补助建设资金5万元。老年人用餐补助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补助。各地采取“财政补助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模式推动“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全面开花。走进共青城市泽泉乡“一老一小”幸福院看到,孩子们在院子里开展游戏活动,老人们在活动室唱戏、下棋,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共青城市民政局养老和社会救助股股长张坚兰介绍说,这家幸福院是去年在原敬老院基础上改造的,主要面向老人和儿童提供助餐和活动服务,暑期来这里的孩子也特别多。
提升助老爱幼服务质效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的方法,不断提升“一老一小”幸福院助老爱幼的服务质效。
暑假期间,瑞昌市武蛟乡灌湖村“一老一小”幸福院热闹非凡,来自九江职业大学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在教孩子们做手工。而老人则围坐一团,有的下象棋、有的拉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们告诉记者,每天中午跟老友们聚在一起活动活动,不仅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在幸福院吃上一顿便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仅比在家里吃得好,而且便宜,一餐只要3元钱。
一餐只要3元钱,“一老一小”幸福院是如何运营的?灌湖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智说,主要是采取“市财政资金补一点,乡里贴一点,村里筹集一点”的方式维系运转。据悉,前几年,该村成立了乡贤会,定期开展乡贤捐助活动,不仅让“一老一小”幸福院运营好,而且让老人在这里享受幸福晚年,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共青城市茶山街道温馨社区的“一老一小”幸福院看到,中午食堂窗口前也排起了长龙,食堂提供的四菜一汤实惠又暖心。共青城市民政部门及时摸清摸实老人和小孩需求,积极整合11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老年协会、五老等各类服务资源,开展以“共赴乐龄 青伴颐养”养老服务品牌的多样化、精细化服务,让“乐龄”生活更有品质,让“青伴”时光更有温度,真正让“一老一小”服务提质增效。采访时记者获悉,遍布全市的“一老一小”幸福院,已打造成为集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反诈宣传、防溺水教育、消防安全宣传、文体娱乐、移风易俗以及红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老一小”幸福港湾。
关爱服务链条更加完善
多方联动确保幸福院正常运转,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据悉,在完善“一老一小”幸福院服务中,全市各地大多采用民政部门联合相关乡镇,指导试点村成立理事会,选好专(兼)职服务人员,并从入院用餐老人中推选出1名热心且管理能力强的人担任监督管理员,推动了“一老一小”幸福院常态化安全运营。
全市各地还紧紧围绕助老、助餐、助娱、助安、助学、助托等,制定一整套标准,实行清单化管理,积极完善“社工+社区+社区志愿者+社区骨干+社区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和市、乡、村“三级服务”运作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服务链条,精心打造“守护朝阳、守护夕阳、朝夕相处”服务模块。如共青城市组建了由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朝夕守护顾问团”和养老工作协会,在全市6个“一老一小”幸福院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身心健康、环境安全等保驾护航,构建了具有共青温情的“共赴悦龄 青伴颐养”的“一老一小”服务品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大指导和监管力度,全力让“一老一小”幸福院的服务更长久、更可持续,成为守护“一老一小”的温馨港湾。
(实习生 周湘晗 九江日报记者 洪永林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