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七十二变”

10:09 阅读 30078

冷知识

孙大圣可以七十二变

新生儿也可以

苦熬足月开盲盒,各种心花怒放,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

……

月子的各种变化让我们心力交瘁

图片

1

生理性黄疸:皮肤下的胆红素循环之谜

图片

图片

在新生儿科门诊,每天都有抱着黄疸宝宝的父母焦急就诊。事实上,约50%-60%的足月宝宝和80%以上的早产宝宝,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这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黄疸。

透过门诊室的灯光,可以看到黄疸宝宝的鼻尖、脸颊呈现出淡淡的柠檬黄色,严重时蔓延至躯干,但手掌和脚掌通常不受影响。

这种现象源于胎儿期与出生后的血液循环差异。胎儿在子宫内依靠胎盘供氧,红细胞数量是成人的两倍以上;出生后肺呼吸启动,多余的红细胞被分解,产生大量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代谢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暂时积聚。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对新生儿脆弱的脑细胞有保护功能,这也是进化赋予的智慧。

生理性黄疸的消退遵循明确的时间线:足月儿通常在7-10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判断重点在于“出现时间”和“进展速度”——若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或黄疸程度每日加深超过5mg/dl,或消退后再次出现且黄疸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值,都可能是病理性黄疸的信号,须及时就医检查母子血型、肝功能等项目。在护理上,鼓励频繁母乳喂养(每天8-12次),通过增加排便促进胆红素排出,而隔着玻璃晒太阳的效果有限,过度暴露还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2

马牙与上皮珠:口腔里的进化遗迹

图片

图片

在新生儿的上腭中线或牙龈边缘,常常能看到针尖至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民间俗称“马牙”。

透过口腔特写图片可以清晰看到,这些颗粒表面光滑,数量1-数个不等,有时会被新手父母误认为是早期长牙或口腔溃疡。实际上,它们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潴留形成的,学名为“上皮珠”,与牙齿发育无关,更不会影响吃奶。

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看,马牙可能是人类祖先退化器官的残留。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牙板会形成多个牙蕾,部分未被吸收的上皮细胞团就会形成这种无害的结构。它们通常在数周内随着吃奶时的摩擦自行脱落,无须任何处理。需要警惕的是传统习俗中的错误做法——用布擦拭或针挑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破损,而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正确的护理只需每次喂奶后用无菌纱布蘸温水轻拭口腔,若发现颗粒周围红肿或宝宝拒食,应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病变。

3

假月经:雌激素撤退引发的生理性出血

图片

图片

“换尿布时发现女儿阴道有血,吓得我连夜挂了急诊!”这是许多女婴父母的共同经历。出生后5-7天,约30%的女婴会出现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1周左右自行消失,这就是“假月经”。

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物中可见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和少量红细胞,是胎儿期受母体雌激素影响的子宫内膜脱落所致。当宝宝脱离母体,雌激素水平骤降,就会出现类似月经的撤退性出血

假月经的出血量通常很少,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从前往后轻轻擦拭即可,无须特殊治疗。需要注意与真性出血鉴别:若血量超过月经量,或伴随外阴红肿、异味,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信号,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时,避免让女婴盆浴,纸尿裤选择透气材质并勤更换,减少局部刺激。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新生儿内分泌系统对宫外环境的一次“调试”,体现了生命适应的精密设计。

4

粟粒疹:皮脂腺的“新手作业”

图片

图片

在新生儿的鼻尖、鼻翼和脸颊上,常常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白色小颗粒,直径约1-2mm,这就是粟粒疹。

面部特写图片显示,这些小颗粒如同撒在皮肤上的细盐,周围没有红晕,触感光滑,不会引起宝宝不适。它们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而导管尚未完全通畅,皮脂堆积形成的,发生率约40%,与“上火”无关。

美国儿科学会(AAP)的临床指南明确指出,粟粒疹无须任何干预,2-3周内会随着皮脂腺功能完善而自然消退。错误的做法包括用手挤压或涂抹药膏,这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日常护理只需用温水轻柔清洗面部,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值得一提的是,粟粒疹与痱子(红痱)不同:痱子多在炎热环境中出现,表现为周围有红晕的丘疹,伴有刺痒感,需要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来缓解。

5

蒙古斑:皮肤下的“胚胎记忆”

图片

图片

在新生儿的腰骶部或臀部,常可见到大小不一的灰蓝色斑片,边缘不规则,按压不褪色,这就是蒙古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它在黄种人中的发生率高达86.3%,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皮肤色素沉着现象。从胚胎发育看,这是由于黑色素细胞在向表皮迁移过程中,部分停留在真皮深层所致,其颜色源于光线在皮肤深层的散射效应。

蒙古斑的存在常常引发误解,曾有家长误以为是产伤或瘀青。实际上,它与外伤的区别在于:位置固定(多在骶尾部)、颜色均匀、无触痛,且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淡化,多数在5岁前完全消失。需要鉴别的是蓝痣或太田痣,但后者通常面积更小、颜色更深,且不会自然消退。在护理上,蒙古斑无须任何处理,穿纸尿裤时避免摩擦即可。这个独特的“胎记”,本质上是胎儿发育过程留下的美丽印记,见证着生命形成的复杂过程。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黄疸进展迅速(每日胆红素上升>5mg/dl)、马牙周围红肿化脓、假月经血量超过月经量、粟粒疹融合成片伴随发热、蒙古斑颜色突然加深或出现结节。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