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鱼的科技密码:当思政课遇见乡村振兴实践场

7月8日 16时 阅读 33027

近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创新推出“双师同堂”特色课堂:思政教师吴琴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水产师、江西省科技特派员、江西12316渔业组专家马本贺,以“圈养桶技术”为切入点,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将思政“小课堂”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实践”,在“一桶鱼的科技密码”解析中,为水利相关专业学子打开了科技助农、振兴乡村的新视野。

理论溯源·锚定“国之大者

课堂上,思政教师以“家庭养鱼存活率”的生活话题与传统养殖场“一夜浮头死鱼”的新闻案例切入,抛出核心命题:科技如何破解水产养殖的生态与经济困局?以此为引,沿“现象剖析—本质探究—路径求解”的逻辑,将养殖难题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勾连,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行动、科技助农赋能、渔业科技创新四个维度展开,强调乡村振兴作为“国之大者”,根基在于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以江西“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样本,课程深入解析政策引导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实践路径,清晰阐释科技助农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作用。

image.png

水产专家马本贺则通过分享“一对一”技术帮扶企业经验,从观赏鱼苗种繁育到“工厂化养殖管理+物流电商”全链条运营,通过技术标准化模式推动企业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带动10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场科普智慧渔业大数据监测、工厂化循环养殖等前沿技术,为学生勾勒科技赋能渔业升级的图景。

实践解码·桶边科技密码

为让学生深度感知科技助农实效,师生们前往鹰潭宏鑫特种水产养殖公司,一场“桶畔科技课”就此上演。在公司负责人展示观赏鱼规模化养殖成果时,马本贺以2016年企业转型故事为脉络,揭秘科技助农全链条——种苗突破上,人工繁殖与定向培育技术实现珍稀观赏鱼规模化供应;技术革新上,设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借助实时监测和水质生态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渔机装备上,研发应用全省首条鲜活水产品流水线封装设备,实现物流包装自动化,提升效率并降本。

image.png

如今,该企业吸纳1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带动周边300余户养殖户开展工厂化养殖,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驻地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铁山村依托“一村一品”模式已是江西省乡村振兴标杆,被新华网、《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情怀铸魂・勾勒青春坐标

课堂上,两位老师以“政策理论+技术实操”双轨教学,将抽象的“国之大者”转化为可触摸的产业图景。面对学生“专业知识如何扎根乡土”的困惑,思政教师用战略政策图谱搭建认知框架,水产专家以“一条鱼振兴一个村”的案例解构技术落地密码,为他们构建起“政策逻辑—技术路径—民生价值”的认知闭环。

在“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坐标系”的互动对话中,马本贺“把论文写在鄱阳大地上”的箴言,引发学生感叹:“科技助农真的不是口号——观赏鱼从种苗到上市,原来藏着这么多技术助力。”当学生们目睹养殖桶边实时跳动的水质监测数据,见证家门口渔(农)民因产业发展让美好生活从向往照进现实时,乡村振兴便从教材上的文字,转化为他们手机里拍摄的工厂化养殖车间视频、笔记本中记录的生态循环技术参数,重塑着新一代水利学子的职业选择——现场有学生指着养殖桶里的观赏鱼当即说道:“毕业后我也干这行,今天先带几条回宿舍研究,说不定能琢磨出适合新手的简易养殖法子呢!”

(来源: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