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客厅,“邻里手工坊”里欢声笑语,20多位居民正围坐在一起,巧手翻飞间,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逐渐成形。这里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欢乐屋”,更是居民增收的“致富坊”。
“以前在家闲着没事干,现在既能和老姐妹们聊天,又能赚钱补贴家用,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胡阿姨一边熟练地编织着手工艺品,一边高兴地说。
像胡阿姨这样在手工坊找到“事业第二春”的居民,在东村社区已有200多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修水县义宁镇东村社区党支部在“网格化走访”中发现,辖区内中老年人、残疾人和陪读家长普遍存在“想就业但难就业”的困境。该社区立即启动“需求清单”管理机制,将群众诉求细分为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多个需求类别,通过“党建+精细化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课堂等党群服务阵地,创新打造“邻里手工坊”就业服务平台。
手工坊采取“党支部+企业+居民”的精准对接模式,建立“居民技能档案库”,根据个人特长匹配相应工种。社区还引入“订单式”培训,邀请专业技师开展“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居民“学得会、做得精”。
目前,手工坊日均稳定就业40余人,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成为社区精细化服务的示范窗口。
“我们建立了需求-培训-就业-反馈的全链条服务机制。”项目负责人介绍,社区通过动态收集居民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近期新增的“宝妈弹性工时制”和“残障人士专属工位”,就是根据居民建议推出的贴心举措。下一步,社区还将引入“订单预警”机制,确保居民“天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一针一线织就幸福生活,精细服务温暖百姓心田。东村社区以“小手工”撬动“大民生”,用“绣花功夫”做细就业服务,通过建立“居民需求清单”“服务资源清单”“项目成效清单”三张清单,实现了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吴圆生 刘方政)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