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的晚自习时间,同文中学高中部教学楼里高二(6)班的教室总是黑漆漆的。走近一看,黑暗的教室里,只有一盏复古台灯发出昏黄微弱的光,舒缓的音乐缓缓流淌。
这是高二(6)班的“悦”读会,每周二定时开启,也是高二(6)班全体同学每周最期待的一件事。“悦”读会背后有一位老师,叫吴海青,是高二(6)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尽管学生走了又来,但在班上办“悦”读会这件事,吴海青已经坚持了10年。10年中,吴海青用自己的方式带动学生阅读、爱上阅读,不久前,吴海青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初衷:想让学生们多读书
10年前,吴海青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过他却遗憾地发现,很多学生不爱阅读、不会阅读、没有时间阅读。
“不爱阅读,不主动看书,这似乎成为大家的通病。”不爱阅读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茫然,知识面的狭窄。为了了解大家不爱阅读的原因,吴海青还进行了一个小调查,他发现,小时候大家反而读的书比较多,“小一点的年纪,家长会陪伴孩子阅读,就是亲子阅读。”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学业压力越来越重,学生们渐渐舍弃了阅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吴海青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思考,怎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吴海青想到了分享会这个模式。他开始尝试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打造沉浸式、开放式的灯下“悦”读会。
整个“悦”读会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部分同学在台上阅读。从分享小说,到分享散文、诗歌、歌词;从读别人的文章到自己写文章、写歌词;从最开始的读,到后面的唱、演,从整本书阅读到“为你写诗”系列。“悦”读会的形式不断被创新,阅读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后半部分,则是学生们围绕每期的主题各抒己见。
吴海青常常跟学生们说,读书带给人的好处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说尽的。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大三那年,“那一年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看了近100本书,这种宁静充实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坚守:力排众议的10年
“航行穿过幅员辽阔的木星卫星系时,它甚至不会降低任何速度,相反它将会把这个大天体的重力场作为一个投掷的力量。”在最近的一次“悦”读会上,高二(6)班的刘炳辰正在台灯下,翻开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正在与全班同学分享他最喜欢的节选段落。
尽管已经是高二了,但是这学期以来,高二(6)班每周二的“悦”读会从来没有“失约”。
曾有声音说,“悦”读会占用了宝贵的晚自习时间,学生们有时讨论声音过大还会对其他班级造成干扰,甚至有人建议停办。但吴海青坚信,书籍对人的影响最为持久明亮,是能够照耀生命的星辰。“每次看到学生们这么期待‘悦’读会,每个学生都在‘悦’读会上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思考,都让我觉得这个‘悦’读会可以坚持,值得坚持。”
每届学生给吴海青的反馈也让他更有动力。
曾经的学生刘琪莉在考取江西师范大学后曾给吴海青来信,她在信中写道:“人不是机器,一颗年轻的心需要外界的活力,一次次有韧性的‘悦’读会,给我留下了饱满多彩的青春记忆。”
接续:期待更多的10年
这次获评《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让吴海青惊喜又意外。今年4月,吴海青前往北京接受颁奖,“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荣誉,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吴海青直言,这次北京之行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我看到了外地的教授、教育局局长、教研员他们为了给学生们种下阅读的种子,做了更多的事,我得到了很多的鼓舞。”
10年来,“悦”读会开展了200余期。“许多毕了业的同学至今依然深深怀念曾经的‘悦’读时光,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看到,这盏阅读的灯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点亮。”吴海青认为“悦”读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愿意主动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与思考,让自己看到了学生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计划将‘悦’读会进行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教室,准备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改造成幽雅温馨的‘悦’读室,提升阅读质量,扩大活动影响力,在校内校外形成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书香氛围。”吴海青说。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