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引拍、击球……每天下午四点,武宁县第四小学网球场热闹非凡,三年级6班的柯思雨与同学一道挥拍击球。柯思雨虽然今年只有9岁,但已经打网球4年,是个名副其实的“老手”,曾获得过全县低年龄段网球赛第一名。
近年来,武宁县依托国际网球中心,吸引各种国际、国内大小赛事落地,还衍生出体育培训、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兼具“田园风”和“国际范”的特色体教旅融合之路。
年举办43场赛事,参赛人数8000余人次,引流20余万人次
说起武宁县网球产业的发展,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武宁县国际网球中心创办人唐光华。
2018年,国家青年网球队教练唐光华回到家乡武宁,与国家网球队教练夏嘉华一道,投入1.7亿元,在风光旖旎的庐山西海之畔建起了武宁县国际网球中心。
为将网球做成武宁县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武宁县确定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资金投入,并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室内网球场,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研究制定出台《武宁县创建全国网球示范县实施方案》,在用地、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网球中心大力支持。2023年,武宁县成功创建“全国网球示范县”。
如今的武宁县国际网球中心,建设有国际标准的室外球场38片,室内球场8片,中心球场1片,配套工程建设有运动员公寓、国青公寓、餐饮楼、体能训练房等,是江西省唯一综合性网球基地。2024年,中心举办赛事43场,其中国际级5场、国家级29场,参赛人数8000余人次,赛事引流20余万人。
200余片网球场,13000余人训练,200余人成为专业人才
为让网球这项昔日的贵族运动成为深入人心的群众运动,武宁县大力推进“网球五进”活动,即网球进校园、社区、机关、乡村与企业,通过建设网球场、送网球拍、人员培训、送教上门等活动,让不同群体享受到网球运动的快乐,更在悄然间为武宁的全民健身事业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宋楚芸是武宁县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她从一名对网球运动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校队主力。“网球不仅缓解了我的学习压力,还让我领悟到顽强拼搏的网球精神,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宋楚芸说。
武宁县国际网球中心与全县的中小学、职业高中及机关单位合作,建设武宁网球实习教学基地、生源储备基地、后备人才基地,培养了一批网球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有的成为网球教练和助教,并走向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全县有13000多名中小学生接受网球训练,200余人成长为网球专业人才,中心学员在全国各类网球赛事中取得冠军150个。短短几年,在小城武宁,网球场数量达到200余片,网球运动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的飞跃。
网球+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网球运动带动产业发展
早上八点,周梦琪与朋友到网球场酣战一场。周梦琪来自武汉,周末与朋友来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假区度假,景区美丽的湖光山色令她陶醉。更让她意外的是景区的网球场,这让酷爱运动的她很是惊喜:“在青山绿水间吹吹湖风,打打网球,这种体验很爽!”
随着一座座网球场馆拔地而起,一处处网球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基地入驻武宁,一场场有影响力的赛事落户武宁,网球已成为山水武宁的又一张名片。来武宁打球,也是来武宁旅游。武宁为参赛运动员及其家人同伴赠送专属体旅消费券,进一步宣传推介武宁山水,展示历史文化和生态底蕴,吸引更多人相聚武宁、结缘武宁、了解武宁。
利用一方好山水,建好一座网球城。在武宁,体育运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网球+运动产业”“网球+教育培训”“网球+休闲旅游”“网球+康体疗养”等网球经济产业链融合发展正迈向深入,因网球而衍生的新业态不断涌现。2024年,网球带动相关收入超过1亿元。
(柯水生 余慧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