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里的慢坚守!他用27年,在城市深处缝补匠心

5月15日 16时 阅读 31844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那些曾经遍布街巷的修修补补之地,正如同泛黄的老照片,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而在浔阳区白水湖街道三里街深处,有一抹独特的身影,始终坚守着传统技艺的阵地,他就是修鞋匠卢选旺,从50岁“半路出家”成为修鞋匠,他用27年光阴书写着属于老手艺人的执着与温情。

半路出家的修鞋人生

推开那扇深棕色的木门,狭小的店面里,各种修理工具和皮革材料错落有致地摆放着。77岁的芦选旺正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磨损的皮鞋,仿佛在感受每一处裂痕的纹路。蘸着蜡的麻线穿过针眼时,他微微眯起眼睛,手腕轻抖,银针便灵巧地穿透皮革。锤子敲击鞋钉的声音不疾不徐,“叮叮当当”的节奏在安静的店面里回荡,与店外的车水马龙形成奇妙的反差。旁边的工作台上,磨得发亮的锥子、排列整齐的鞋楦,还有泛着油光的皮革边角料,都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芦选旺的修鞋生涯始于一次生活的转折。这位来自湖北黄梅县、曾在德安种菜的农民,因不擅农事转而打零工,却常遭遇欠薪困境。“那时候零工不好做,老板总说没钱发工资。”回忆往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苦笑。在侄女婿的建议下,50岁的他购置了补鞋机和配钥匙机,跟着其学手艺。

从修鞋到配钥匙,再到自学修伞、修理行李箱,芦选旺的手艺全靠“有人找上门就试试看”的执着。“顾客问我能不能修箱子,我就拿过来琢磨,慢慢就学会了。”这份朴素的钻研精神,让他的摊位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万能修补站”。

被时代冲击的匠心坚守

修鞋行业的兴衰变迁,在芦选旺眼中留下深刻印记。早些年,他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那时候生意好,回头客特别多。”然而随着快消时代来临,越来越多人选择弃旧买新,修鞋摊也渐渐失去往日的热闹。同行们纷纷转行,附近曾经十多家修鞋摊如今只剩他一人坚守。

生活的波澜也曾打断他这份坚守。六年间,芦选旺一边照顾患病的老伴,一边抽空营业。“有时候急着回去照顾她,好多老顾客跑了几趟没见到人,后来就不来了。”去年老伴离世后,他重新回到修鞋摊。尽管如今每日收入仅三四十元,“五一”假期生意最好时也不过七八十元,他依然选择继续。“家里没别的事,我就想靠这个赚点生活费,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就接着干。”

在日复一日的修补中,芦选旺见证了许多动人瞬间。一位老人悄悄从垃圾桶里捡回孙女丢弃的鞋子,拿到摊位上请他修补。“老人家舍不得扔,觉得还能穿。”这样的场景让他感慨:“现在年轻人条件好了,会直接丢,但条件差点的,还是会想着修。”

手艺传承的困境与期盼

谈及行业未来,芦选旺语气中满是无奈:“断层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他坦言,如今年轻人不会学修鞋。但他依然坚持将每一件修补工作做到精细。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芦选旺的修鞋店如同一个时光驿站,不仅修补着破损的物件,更守护着城市里难得的烟火气与匠心温度。当被问及为何坚持时,老人朴实地说:“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一直守在这里。”

在我们的身边,或许还有许多像芦选旺这样的老手艺人,他们默默坚守,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匠心,为生活增添温暖与色彩。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聆听、被记录、被传承。在此,我们向广大市民征集老手艺人的故事。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匠人,无论是修表匠、裁缝师傅,还是木匠、铁匠,都欢迎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匠心记忆,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