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体验新岗位》——九江长江大桥桥梁工的云端坚守
编导手记:在70米高空触摸心跳的刻度
接到“主播体验九江长江大桥桥梁工”这个选题时,便预知这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拍摄任务。然而,当真正抵达现场,才切实感受到现实远比想象更为惊险震撼。九江长江大桥作为双层双线公铁两用的交通枢纽,上层公路桥车流如织,下层铁路桥列车轰鸣,桥下更是长江主航道,滔滔江水奔涌不息。此次主播所要体验的,正是在这“天堑通途”之上进行航标灯更换与桥拱检修的工作,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
一、云端拍摄:每一步都是心理的较量
1、 航标灯更换:在 “悬梯钢刃” 上跳舞
首个挑战——更换航标灯,是抵达位于桥体外侧的作业位置。主播需踏上颤巍巍的悬空钢梯,脚下是翻涌的长江水,奔腾的水流声裹挟着江风扑面而来,瞬间让人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无助感。相当于八九层高楼的高度,不仅要克服恐高恐水,还要感受火车汽车经过时带来的颤动。而真正的“惊险时刻”,在于从45°角的斜梯跃上垂直悬梯的瞬间。可供踩踏的,仅是一块只有脚面四分之一大小的钢板,几乎只能容纳前脚掌勉强着力。起跳时,必须精准控制身体平衡,在蹬踏钢板的同时迅速抓住前方悬梯的扶手,整套动作容不得半点迟疑,必须一气呵成。下面是滔滔江水,稍有不慎,便可能脚下打滑,后果不堪设想。在师傅的带领下,主播艰难完成航标灯的更换。
2、桥拱检修:70米高空的“平衡艺术”
相较于更换航标灯,爬上70米高的大桥拱顶进行检修,其过程更是步步惊心。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宽度仅容得下脚面四分之一,每一步都需仔细确认踩踏位置,生怕踩空。随着高度不断攀升,脚下公路上疾驰的汽车逐渐缩小成移动的“火柴盒”,壮阔的长江全景尽收眼底。江面的大风从高空呼啸而来,吹得人身体左右摇晃,多重冲击让人处在崩溃边缘。在如此环境下,主播吴鹏成功完成拱顶检修任务。据大桥负责人介绍,九江长江大桥建成30年,吴鹏是第一位登上大桥拱顶进行报道的主播。
二、镜头语言:用技术重构“高空叙事”
1、无人机:从“上帝视角”到“穿梭者视角”
此次拍摄突破传统航拍模式,采用“双无人机协同作战”:一架大疆Mavic3pro负责高空全景,在夕阳时分捕捉大桥与长江的光影变幻——当金色阳光穿透桥拱,在江面投下巨幅钢铁剪影,桥梁工检修的身影在光束中若隐若现,宛如“云端的皮影戏”;另一架Avata2代穿越机则化身“钢铁侠视角”,贴着桥拱钢结构高速穿梭,镜头掠过锈迹斑斑的螺栓、震颤的钢索与悬空的检修平台,让观众直观感受桥体结构的复杂与作业空间的逼仄。特别在主播跟随师傅更换航标灯时,穿越无人机从斜梯上方俯拍,将人物悬空的姿态、脚下的滔滔江水与头顶的庞大桥体压缩在同一画面,视觉冲击力爆棚。
2、穿戴设备:让观众身临其境
GoPro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共情媒介”。我们为主播和师傅佩戴头顶机位,全程跟拍攀爬时的第一视角:踩空时突然晃动的镜头、抬头望向顶点时近乎垂直的台阶,这些“非稳定画面”反而成为最真实的情绪载体。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正一步步登上桥拱,体验其中的每一份惊险与艰难。影石 360全景运动相机则凭借其360度拍摄功能,将周围环境全方位收录。无论是悬梯上的狭窄空间、桥拱上的陡峭台阶,还是江面的波光粼粼、天空的云卷云舒,都被细腻记录。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跟随镜头一同感受攀爬时的紧张与周围环境的壮美。
3、现场感营造:让 “采访” 成为心跳的一部分
区别于传统访谈,我们选择“沉浸式跟拍 + 即时对话”的方式,让主播与师傅的交流自然融入作业流程。主播与工人师傅边走边聊,边干边采,增加现场感、真实感。对话片段穿插高空作业航拍镜头,背景音乐以低沉弦乐铺底,叠加江风呼啸与金属碰撞声,瞬间将观众拉入现场。
4、剪辑魔法:快慢之间见真章
在后期制作中,我们采用“动静对比”的剪辑策略:当无人机展现大桥全貌或江面货轮航行时,使用舒缓的交响乐搭配延时摄影,凸显工业建筑的壮美;一旦镜头切入攀爬、更换航标灯等作业场景,则瞬间切换为快节奏鼓点,配合慢镜头捕捉人物微表情、呼啸而来的列车带来瞬间动作,音乐、音效混合现场声,瞬间代入感十足,细节被无限放大,让紧张感具象化。
(来源:央视、《今日环球》)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