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区: “三四五”模式引领办好为民实事

4月25日 11时 阅读 29405

“社区为咱老年人考虑得太周到啦,每天都能来这儿唠唠嗑、下下棋,还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可比自己闷在家里强多了。”在濂溪区莲花镇长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刘大爷的话道出了居民们的共同心声。这座1500平方米的“银发港湾”,不仅环境整洁舒适,更配备30张护理床位,提供“微日托”服务,折射出濂溪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濂溪区持续深化“三化同步、四位一体、五治融合”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统筹推进力量下移、资源下放、服务下沉,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让城市更有温度、治理更具力量、群众更加幸福。

  “三化同步”固基础

  “多亏了你们,现在停车充电更方便,我们住得也更安心!”怡嘉苑社区居民张阿姨推着电动车驶入新建的充电雨棚。这一改变源于社区网格党员小曹开展网格巡查时,发现小区楼道电动车乱停放,居民私拉电线充电,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她迅速通过网格综治平台上报,社区积极行动,对接区住建局,积极谋划建设雨棚充电桩。经过两个月施工,配备智能设备的充电桩建成投用,受到居民一致称赞。

  在濂溪区,这样的“绣花式治理”已成常态——该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便民信息化“三化同步”为抓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实网格管理,科学设置153个城市社区网格,推行“一网格一支部”,实现“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全覆盖。健全网格事项准入清单和网格员职责清单,让网格真正为民所用。

  用心服务,才能赢得民心。濂溪区探索精细化服务,编制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面推行“365天服务不打烊”,打造“一老一小”幸福院13所、幸福食堂26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1处,为辖区居民提供“微日托”“微助餐”“微康养”等便民利民惠民系列服务,累计服务老幼人群1.1万余人次。同时,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十里街道九莲社区“党建+互联网”等社区为试点,逐步扩大“智慧社区”覆盖范围,60个社区开通数字乡村、智慧社区云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四位一体”聚合力

  为推动德化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全面优化水电气管网,完善雨污分流、道路体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十里街道新路岭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四方议事24次,倾听意见建议260余条。“只要是居民所需所想的,就积极想办法、多方勤商议、齐心办成事。”十里街道新路岭社区党委书记王淑萍说。

  民事民议,架起党群连心桥。濂溪区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的议事机制,每周定期研究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难题。因地制宜打造“濂心恳谈会”等议事平台,引导更多居民群众参与议事决策,争当社区“话事人”。

  不仅要议事,更要解事。濂溪区推行“社区吹哨、单位报到”工作机制,明确精准吹哨、分类应哨、高效评哨三步工作法,组织73个区直及驻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60个社区结对共建,推动2200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解决下水道堵塞、消防通道不畅通、路面破损等问题830多件,以“小切口”撬动群众生活的“大变化”。

  “五治融合”提动能

  “自从有了法律顾问微信群,大家遇事都先找法,邻里和谐多了。”姑塘镇姑塘社区居民叶大姐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法律微课堂”。近年来,姑塘镇通过打造集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矛盾调解、智慧警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由社区“两委”、老党员、“法律明白人”组成调解队伍,并搭建线上法律微课堂,落实矛盾源头治理多元化解机制,建立起“留得住、讲得开、用得着”的基层法治生态圈。

  作为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治理水平的着力点,濂溪区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工程,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建设以及完善村规民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3.2万余份,有效降低了村民负担。

罗 烜 芦梓君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