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不在教室,而在超市!”近日,九江小学四(8)班的同学们带着兴奋与好奇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社区超市,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道德与法治课。
“同样一袋薯片,为什么包装不同价格不同?”“货架上的促销标签上,‘原价’和‘现价’是什么意思?”在道德与法治老师黄寅的引导下,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超市货架里穿梭,他们对比商品价格、辨识促销信息、查看商品配料表,大家边看边记,理解了“量入为出”的消费观,也学会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步。
在零食货架前,黄寅拿起一包食品,指导同学们寻找生产日期、保质期。“过期食品、临期食品不能买,碰到了消费问题可以拨打315。”学生周钊聿说。
课中,大家始终保持轻声交流,不给其他顾客造成干扰;向超市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后,都会真诚地道谢;碰到找不到商品的情况,也不再慌张,而是主动、大方地向超市工作人员求助。
“以前买东西从来不会看,直接拿。现在知道了怎么看配料表,怎么对比价格。”学生刘宸妤观察的是泡面,她发现泡面的配料表内容特别多,表示自己以后还是少吃为妙。
“小课堂”背后有“大思政”,超市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黄寅介绍,这堂课是学校将思政教育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场景的创新尝试,用真实的消费情境,教会孩子“理性消费、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的大道理。“如果在课堂上讲这些知识就会很晦涩,大家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到了超市,大家都很感兴趣,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然而然就把知识要点掌握了。”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