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提出,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在共青城市,有这样一家公司,他们养蛙有“稻”,从孵化到养殖、从加工到销售,将一条产业链一环环连接起来。不仅带领更多村民把蛙养好,还要发展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休闲垂钓等产业,用蛙鸣奏响了一曲强农“三重奏”。
稻蛙共养奏响“振兴曲”
“呱呱呱……”4月9日8时,在共青城泽泉乡涂山村共青城共创稻蛙产业园内,55岁的丁桂花正将昨晚抓到的600余斤黑斑蛙装筐称重。别看她身形瘦小,论起抓蛙,她可是冠军。
“我一般都是晚上抓蛙,只要头灯一照到,蛙就不动了,十分好抓。”丁桂花一边装筐一边讲着抓蛙秘诀。一斤9毛钱的工资,让她干起来十分有劲,今年也是她抓蛙的第三年。
“这些蛙是去年留的种蛙,3月份是黑斑蛙产卵季,产完卵便能错峰销售。等5月在田里插秧苗,就会放入新孵化的蛙苗。”产业园负责人余宏军一边记录着每筐的重量,一边介绍。
稻田是黑斑蛙的生活区域,通过充分利用黑斑蛙吃害虫的天性,可以减少水稻田间的虫害,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水稻品质,实现“蛙肥还田、变废为宝”的循环生态,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蛙双赢”的效果。
2022年,共青城共创稻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涂山村打造了这片677亩的稻蛙产业园。种稻又养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为涂山村带来了“1+1>2”的效益。
依托稻蛙产业园,涂山村每年可分红30万元。同时,产业园每年可让近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认养模式奏响“共富曲”
“我们还有蛙田认养模式,10个农户每人认领20亩,从技术、饲料、稻蛙收购,我们一条龙服务。”看着一箱箱黑斑蛙越摞越高,余宏军笑得合不拢嘴。
“我认领了20亩,今年是第二年了。我以前是养鸭子的,改种养稻蛙以后,轻松了不少。”农户李泽华接过话茬,“‘蛙吃虫、稻遮阴、粪肥田’这种模式既能产出高品质的生态稻谷,又能收获高经济价值的青蛙,除去成本,我一年收益能有二十万呢。”
“九分稻、一分蛙”的模式深受农户欢迎。余宏军告诉记者,仅去年,其他乡镇就将此模式复制了2000亩。在广西、广东、安徽、湖南等地还有3000家农户与稻蛙产业园合作。余宏军现场算起了一笔经济账,每平方米放入蛙苗300只,亩产可以收获2500斤蛙、1000斤稻谷,每亩利润1万多元。
“16个省都有我们的总代理。蛙农的蛙,我们会统一收购到江西供销(共青城)冷链物流园的黑斑蛙分拣中心,8℃的温度可以让黑斑蛙在春天进入冬眠。”余宏军说,公司搭建了一个黑斑蛙平台,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民餐桌,提供全链条服务。
三产融合奏响“强农曲”
当天10时,记者跟随一车黑斑蛙,来到了下一站——江西供销(共青城)冷链物流园的黑斑蛙分拣中心。晚春的共青城市,气温升高,但在冷库内的工作区却十分凉爽。二十余名工人开始对黑斑蛙进行分拣、配送工作。
“一只蛙5钱到2两重量不等,川渝地区喜欢小蛙,江苏市场需要大蛙,这个分拣中心就可以精准地将不同重量的青蛙投入市场,每天可分拣3万到5万斤。”余宏军说,加上全程冷链运输,让蛙们从田间稳睡到目的地,从而提高存活率。
受市场、季节等因素影响,黑斑蛙的价格时有波动怎么办?同样有办法。
去年10月,共青城共创稻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在泽泉乡长塘村建设投入使用了另一个稻蛙分拣中心,主要用来宰杀、分割、分拣、冷冻,继而成为“锁鲜蛙”,可日产5000-10000斤。
依托资源禀赋优势,该公司注重精深加工及产品附加值开发,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确保稻蛙由农产品到多元商品转化。
除了活体销售,公司还注册了“稻蛙王子”商标,将黑斑蛙加工成冻货和即食产品。三款即食产品不久后就会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进一步提升蛙的附加值。
(王一婷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文/ 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