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播间》|关爱孤独症,从了解开始

4月11日 16时 阅读 30209

4.2 世界孤独症日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世界孤独症日的中国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注,更预示着我们将共同努力,从“救助”转向“赋能”,全面推进孤独症人士的成长与发展。当天,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行为科主任孟群做客九江新闻广播,带领听众朋友们一起深入了解为孤独症群体量身打造的关爱行动。

图片

图片

专家介绍

孟群,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行为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康复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团队一起在地区推广儿童心理及发育预警和孤独症早期筛查及儿童发育行为问题及障碍早期综合干预。


图片

精彩内容回顾

1. 孤独症在什么年龄段可以被发现?

通常在2-3岁被发现,早期表现多为语言、社交发育落后或行为异常;部分敏感的父母可在儿童更小月龄发现行为上的偏移而警觉;部分对语言能力影响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以下简称:孤独症)儿童则可能到学龄期出现社交问题才被注意,或因注意力多动就诊而被追溯发育过程从而识别。


2. 孤独症是先天的吗?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现阶段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属于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


3. 常见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孤独症“五不”预警行为:不(或少)看人、不(少)指、叫名不(少)应、不(少)说话、不当(重复刻板动作如转圈、排列物品、或异常敏感等);0-6岁儿童发育心理行为预警筛查条目阳性(语言社交类);或出现语言倒退。


4. 孤独症就是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不是病,没有关系?

不是,孤独症是神经发育性疾病,需要科学干预。仅当“性格问题”会延误治疗,错过儿童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和黄金干预期,影响孩子未来发展。同时,目前也在积极倡导“神经多样性”的理念,在科学干预合理期望的前提下,理解接纳儿童的差异性和可能存在的特质兴趣及才能并发展。


5. 孤独症是绝症吗?

不是,通过科学的康复和教育,综合行为训练、语言治疗及结合医疗合并症干预治疗等,许多孩子能提升自理和社交能力,并发展语言和潜力,获得融入社会的机会。尤其对于0-3岁高危ASD儿童,早期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干预,事半功倍。尤其强调“轻”诊断、“重”症状,家长一旦担心或者专科工作人员提出疑似或者建议定期随访等建议,需要重视而非等待。


6. 家长怀疑孤独症时找谁就诊?

随着国家对孤独症群体的重视,并且诸多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早期科学干预可以改善预后,相关关爱和行动方案陆续出台。目前各级各地儿科或全科领域的医护人员通过初筛预警、复筛评估、诊断确认给予家庭不同形式的帮助和转介及推荐,尽可能逐步完善闭环管理,建议家长可就近就诊咨询或在家对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0-3岁儿童发育心理行为预警征定期自检并及时确认。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