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说话,为什么不直接上语言课教说话?”
“孩子不会说话,逼着他讲就会说啦”
“孩子不会说话,多跟他讲话就会说吧?”
“孩子不会说话,听说要做口肌训练?”
等等……
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不会讲话时,脑中常常闪现的念头。其实,殊不知,孩子在开口说话前需要掌握讲话前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语前技能,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语言前技能与后来语言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紧密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语前技能呢,一起来看看下小编对语前技能的解释。
语前技能通俗地说就是在孩子说话前,需要关注外界环境(人、物品、声音等),需要理解基本的声音、语言、手势等,可以通过表情、声音等来表现发声、说话、沟通、社交的乐趣,有说话的动机或欲望,当然还包括广义的听力要正常。
概括一下就是对应家长常有的就诊主诉:孩子不太看人、孩子不太理人、好像听不太懂、好像坐不住……
看来语前技能挺重要的,那么语前技能有哪些呢?
语前技能有哪些呢?
一 、沟通动机
也称沟通意愿,就是幼儿有需求时向别人传递信息的信念。不同的表达形式有:要求物品(要吃的),要求动作(要抱抱),获取信息,要求关注,命名/描述,评论,确认/回应,社交常规,回答问题,描述/分享经验,要求停止/拒绝/避免,指示/命令/说服。
二、共同关注能力
不断地监控自己和沟通对象的行为,根据这些信息来继续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共同关注/社交参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与孩子玩耍时,突然用手指向头顶上的灯,说:“看那边”。然后孩子的眼神能够跟随我们手指的方向看过来,这个能力就叫共同注意力,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三、轮流作转
是指在互动沟通中一来一往的行为模式: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必须等待,当对方结束时,就轮到我们接着说话。建立轮流作转的互动模式,能帮助小朋友掌握沟通的规律。
当然轮流的行为模式不仅发生在对话中,也发生在声音互动中。例如,妈妈先扮了一个鬼脸,然后宝宝会笑着望向父母的眼睛咯咯笑起来——这就是婴儿的回应,接着轮到妈妈时,她可能再做一次鬼脸。轮流能为孩子增加更多可能从人身上学习的机会,从而习得语言。
四、理解以及使用非口语沟通/肢体语言
正常婴幼儿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可以很熟练地通过大人们的眼神,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身体姿势和发声在传达信息,同时也能理解父母的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孩子们会明白,他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情感、要求,而父母也是理解他的,这就是非口语沟通的重要之处,通过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人类实现了互动。而如果孩子发生了非口语沟通的障碍,又不能通过口语来沟通,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与外界产生社会性交往或者互动,也失去了向外界学习的机会。
五、模仿能力
指小朋友能重复别人所做的动作、所发的声音以及所说的话,正常婴幼儿从出生就开始学会了模仿,模仿周遭的父母的声音、动作和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会模仿同龄伙伴走路的姿势和衣着。模仿是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社会性互动的重要方式,当婴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宝宝语模仿听到声音时,他们是在练习发出自己语言的声音。
六、目光对视
目光接触/视线追踪。可以理解为孩子使用自己的眼睛搜集沟通信息的能力,属于一种视觉能力。大部分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眼神问题,希望孩子可以和大人有目光接触,但不清楚这种视觉能力和孩子的语言学习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8个月时,可以通过他人的视线捕捉到一些信息,注意别人正在注意的人或物品,假设孩子缺乏目光接触或视线追踪能力,他们就很难观察到别人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也比较难去学习。
如何培养宝宝的语前技能呢?
1. 多和宝宝面对面交流,用丰富的表情和语调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2. 玩简单的互动游戏,如躲猫猫、拍手歌等,鼓励宝宝模仿和参与。
3. 给宝宝创造表达需求的机会,比如把玩具放在看得见但够不着的地方,引导宝宝用手指或眼神示意。
4. 多给宝宝描述周围的事物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帮助宝宝建立词语和实物的联系。
温馨提醒
每个宝宝的发展节奏不同,但如果宝宝在某些方面发展较慢,或者家长有任何担心,均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科学评估、早期干预,在完成语前技能的基础上,持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发展每个阶段的语言言语和沟通能力,帮助宝宝走稳每一步。
更多诊疗、干预及综合促进需求,请扫描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