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渐暖生态好,候鸟不舍北迁,“临停”变“永居”

4月10日 07时 阅读 41012

当气温回暖,正是越冬候鸟北迁之时。然而近来在九江东湖、赤湖等水域,仍有不少成群的候鸟在水面上展翅起舞,嬉戏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义元是柴桑区港口街镇富塘村人,就住在东湖边上。每天推开门,刘义元就能看见东湖。“这两年政府管理得好,好多鸟都舍不得走了呀,所以东湖的候鸟多了好多!”刘义元说一到周末,还有不少人来玩,平时也有摄影爱好者前来专门拍鸟。

趁着周末好天气,雷肖来到东湖看鸟。放眼望去,湖面上鸟群时而聚集成群随微风起舞,时而散落水面上俯身啄食,或展翅飞起或追逐打闹,“本来只是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看到这么多候鸟,原本以为这些鸟应该都会北迁的,看来今天很幸运。”

每年秋季(10月份至11月份)是九江东湖、赤湖等水域的候鸟迁徙高峰时期,第二年春季(2月份至3月份)候鸟开始北迁。近年来,每年来东湖、赤湖的越冬候鸟多达2万只,30多个物种。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保护,越来越多的迁徙“候鸟”在温度回升后,选择继续留在九江。特别是青头潜鸭,它们选择留下繁衍,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江站工作人员陈会闽介绍,据观测,目前湖区仅剩赤颈鸭3只,罗纹鸭4只。但青头潜鸭数量有120余只,较往年增长20%。同时,须浮鸥、灰头麦鸡等夏候鸟也陆续来到湖区。

青头潜鸭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东北部等地区,每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这两年,我们这边的青头潜鸭多了好多,算是鄱阳湖湖区里最多的了。”东湖的青头潜鸭变多了,刘义元很自豪,他说自己常常看到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在东湖里种水生植物、装监控,他知道这都是为了观测候鸟,保护生态,“候鸟8月份就来了,稻谷没黄就被它们吃了,吃就吃了吧。”刘义元深知这是候鸟食堂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只有将候鸟保护和河湖湿地生态修复、退耕还湖等工作串联起来,才能进一步为迁徙候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柴桑区林业局副局长颜小菊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在东湖、赤湖湖边、湖中种植4万平方米的芡实、荸荠等水生植物,并根据候鸟活动规律,利用排水站灵活控制水位,为候鸟生存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由政府给予补偿,保留候鸟觅食相对集中的500多亩农田作物,打造候鸟食堂。另外,当地护鸟队伍壮大扩充至200多人,巡湖护鸟时间从冬春季延长至全年。今年1月,总投资500万元、全省首个青头潜鸭主题科普馆也正式投入使用,全面呈现了鄱阳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

环境好了,候鸟“临停”变“永居”,刘义元现在逢人就夸赞东湖,“要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现在可是个风水宝地呀!”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桂训炜)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