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花桥仙踪何处觅

4月4日 09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1438

  庐山市华林镇,因境内有华林山而得名,地处庐山市中心,是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上世纪80年代初,华林镇称花桥公社,中学称花桥中学。1984年公社改乡,花桥公社改称花桥乡,1985年更名为华林乡,1999年撤乡建镇,华林乡更名为华林镇。比较“花桥”“华林”两个地名,我们觉得,“花桥”的名字历史更悠久,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引人遐想。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时,许多知青听到“花桥”的地名,有花有桥,这是多么浪漫的地方,争着要把下放的地点选择在花桥。我们想一探究竟,它是一座什么桥?为什么称“花桥”?它的旧址在什么地方?

  据《星子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载,在“乡镇”部分的“华林乡”(当时尚未建镇)一节有一段文字解释境内花桥的来历:据传是化子(乞丐)捐钱所建。原名“化子桥”,后雅化为“花桥”。又载,清朝中叶,全县行政区域划为“七党九都”,其中二都名曰“花桥街”。由此推测,“花桥”建成的年代,当在清朝中叶之前(约为18世纪中叶)。

  2025年3月25日,春风和煦,气温回升,油菜花正在尽情地绽放。为了探明花桥的来历,我们乘车来到华林镇,访问了该镇退休水利员王先爱。这位基层水利技术员,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早年高中毕业,接受了县水利局的专业培训,在乡镇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对华林镇的山山水水了然于胸。他戴着橘黄色头盔,穿着黑色的夹克衫,因长期在户外工作而皮肤黝黑,额头的皱纹写满岁月的沧桑。他带领我们来到花桥岭,这是距离古花桥最近的一个村庄。穿过花桥岭村,来到村东小路上,王工指着不远处农田中间的一个土堆说,就在那一带。为了问清古花桥的准确地点,我们在花桥岭村,打听一位邹姓老人,闻听他在县城,然后找到他的侄子,一位50多岁的男子,他又带我们到村边,指着土堆说:“在那个土堆东边的一块大田,那块大田二亩八,就是我家的责任田,原来的花桥就建在我家的田里,我小时候,田里还有很多废石残片。”我们穿过田地,来到中年男子所指点的地方,距离北边马路旁的村庄(花桥湾)约200米。那个地方,原来有一条老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港建堤,这座老花桥拆除了,建成平整的稻田。

  就在这时,田埂上走来一位老农,一顶黄单帽遮挡着他稠密的白发。见到王工,老农主动打起招呼。王工称他为叶师傅。寒暄之后,我们问叶师傅是否记得最早的花桥。78岁的叶老说,我小时候老花桥还在。叶师傅听当时的老人说,日本人占领当地期间,在花桥设了岗哨,派兵驻守。这座木板桥一度还惨遭日军焚烧。那些年轻的村姑、媳妇过往花桥时事先往脸上抹上锅底黑灰,以免遭到日寇的蹂躏。谈起花桥的历史,叶师傅认为最早的花桥应该是清代修建的。大桥的长度他说不确切,只记得桥是木制的,上面画满了花纹,五颜六色,非常好看。上世纪洪水多,有时大水淹没桥身,桥柱仍然高过水面,大风刮来,水面荡漾,远远望去,大桥就像雕龙画凤的洋船一样好看。改建前的花桥附近店面林立,商贾如云,周边布满了裁缝店、药铺、花轿店、理发店、南杂店、油炸坊、肉铺等店铺,店主们经营着各种生意。农闲时节,周边村民聚在这里,拉琴唱曲,玩牌聊天,成为人们的娱乐中心。

  王工肯定地告诉我们,建花桥的先人的确是“化子”,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叫“化子会”。参加化子会的人不是花桥一个乡,而是县城南面一带几个乡的乞丐。乞丐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众,自己衣食不保,却为了乡民的利益,拿出化子会的全部余款,作为建桥的经费。附近的乡民也献工出力,踊跃投入建桥的工程,终于建成了这座遗泽后人的桥梁。民众为了纪念他们的义举,把这座桥命名为“化子桥”。后来官府认为这个名字不雅,改名为“花桥”。在那个年代,这座桥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这一带别无津梁,花桥建成后,是东起渚矶镇,西至归宗、隘口,南自蛟塘,经张汉岭,过十里湖往北至县城的行人商贾必经之桥。王工说,南边的村民到庐山上去砍柴,也要经过这座桥。由于来往人多,在桥的旁侧,建起了众多商铺,以至于形成了一条“花桥街”。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归横公路建成,这座桥失去了交通的意义,逐渐废弃,人们过往花桥港只能以简易的石板桥替代。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水利建设改港筑堤,石板桥被拆除,街市向桥北村陈家岭(今花桥街)迁徙。但桥上的青石板块在附近村庄的塘边、溪沟仍可见到。

  听到这里,我们三人精神抖擞,遂前往二亩八探幽。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今天的二亩八平整如毡,绿草如茵,已难觅“化子桥”踪迹。无奈之下,只好往东踏上涵闸沿花桥港逆流而回。越过涵闸就是一条米把宽的渠埂,埂下的河水清澈见底。一会便见到了庐山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花桥港管理范围”界碑和水准点。界碑上清晰标明管辖范围:上游500米,下游500米。为治理水患,2024年,政府还在花桥港新建了一座更高的钢架桥,以方便村民在洪涝时期从事农田劳作和日常过往。紧挨钢架桥,水利机构做了标记,注明:历史洪痕2024年7月2日19.90M。往前约二十米,我们绕回了迁建后的花桥,即是现存的仍冠名为“花桥”的水泥桥。在桥下,我们还特意为大桥摄影留念。

  如今,昔日的“化子桥”已难觅踪迹,化子和化子会也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化子建桥的善行义举一直流传于民间。虽然化子的真实姓名难以考究,但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美德犹存。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心系苍生、担当作为的精神将激励华林镇的人民群众踏着心目中的善德桥,去描绘未来更加美好的篇章。

尹佐周 陈林森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