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的“清明之约”

4月3日 10时 阅读 31587

四月初的南义镇,连日阴霾一扫而空。看到难得的好天气,一大早,瑞昌市南义镇前进村村支书余锦江就忙碌起来。他挨个打电话,召集村党支部所有党员,穿上红马甲,举着鲜花,敲起锣鼓,开展一项持续了34年的传统活动——给先辈英魂和老一辈共产党员祭扫。

祭扫的第一站是华山纪念碑。1938年瑞昌沦陷,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杀烧抢掠,整整三个村子屠戮殆尽。“含冤遭刃华山骨,结恨同仇日寇魔”,青灰色的纪念碑上,一道道裂痕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惨痛的历史记忆。

党员们神情凝重,肃立默哀,在追思中感悟和平的珍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余锦江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南义方言与普通话交织在一起,在空中久久回荡。

缅怀完遇难同胞,党员们又来到第二站——老一辈党员墓前。1991年,当时的村支书带领着老一辈党员们开荒山、修水利、种粮食,为村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他们没有享过一天清福,却把我们的村子从穷山沟变成现在的模样。”走到一个墓碑前,现任村支书余锦江介绍:“这也是一位老支书,开中共九大的时候,组织全村的老百姓打锣鼓庆祝,抗洪的时候,带着我们冲在曹家冲水库一线,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他们的精神就是我们村的根。”

党员们轻轻擦拭墓碑,献花、三鞠躬、默哀,每一个环节都饱含深情。

自1991年起,每年清明祭扫已故党员就成了前进村党支部雷打不动的传统,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我们不光是为了上一炷香,鞠三个躬,更多的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他们实实在在地付出,也凝聚起我们这代人的人心。”

日头渐渐高转,众人来到了最后一站——公墓。这里埋葬着近几年去世的老党员。他们不仅是今日祭扫者的战友、前辈或同事,也是农村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先行者。在这里,老党员们身上代表的传承精神有了新的内容,是与时俱进,是“归去”得更文明。

三十余载春秋,田里的油菜花谢了又开,墓碑上的字迹淡了又描。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屋变作小洋楼,但清明的约定从未更改。老党员躺在青山里,新党员站在青山上。在这里,祭扫不是形式,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一辈的期盼,新一代的承诺,都化作了田埂上的新苗,一年年生长,一代代延续。

黄婷 史忠昊 九江日报记者 陈沽玥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