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树
■ 曹程林
以前,我的家乡宛如一幅被大自然精心描绘的田园,村子的四周,几处树峦如绿色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北头垅里、宽厅里咀上、洋下咀上、神仙脑、雷布袋脑上、原村小前都有浓密的树林。这些名字带着乡村独有的质朴与亲切,每一处树峦都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小世界。
那时候,这里就是小孩子的梦幻乐园。小伙伴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鹿,在树林里穿梭嬉戏,时而在草丛中寻找松果,时而仰起头听鸟儿在枝头欢快鸣唱。那清脆的歌声和着微风,轻轻拂过耳畔,编织出童年最纯真美好的乐章。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村民们为了能有一处遮风挡雨的住所,开始在树峦上建造房屋。曾经被绿意填满的土地,逐渐被砖瓦取代。那些承载着我们童年欢乐的树木,在斧头与锯子的声响中轰然倒下,曾经的绿色天地,慢慢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宅基地,一个个新的村落拔地而起。
在我小的时候,村子里还能见到几棵古樟树。这些古树身姿挺拔,粗糙的树皮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总是怀揣着好奇与敬畏,轻轻抚摸它们的树干,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过去的时光。
后来,这些古樟树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被砍伐的命运。它们被锯成一块块木板,而后制造成木船,驶向未知的远方。如今,只剩下两棵大樟树在北头曰隆公祠前。它们就像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两棵樟树已有约两百年的树龄。漫长的岁月里,它们的树干中空,如同被岁月掏空了身体,但它们的树冠依旧庞大,为这片土地撑起一片绿荫。
在祖宗祠堂建成之时,一同种下的还有三棵樟树。三棵樟树的根系发达,部分裸露在地面之上,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座椅,供过往的人们歇脚休憩。夏日炎炎,阳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树下分享着生活的琐碎与喜悦;孩子们则绕着樟树嬉笑打闹,追逐着彼此的影子。偶尔会有调皮的毛毛虫从树上掉落,引得女孩子们发出阵阵尖叫,为这份夏日的悠闲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趣味。
“文革”时期,“文宣队”在樟树间搭起戏台,唱起激昂的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围坐在台下。那时候,樟树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村子里文化与精神的寄托,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梦想。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目睹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长与生活。
在古老的村落里,古树不仅仅是树木,它们是历史的象征,是乡愁的寄托,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让后人能够透过它们,触摸到乡村的历史脉络,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虽然有些古树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们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底,成为大家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