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九江望族
■ 万石红
《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这些是望族最初的出处。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是指东晋初年的宰相王导,而谢则是指谢安,王、谢两人都是东晋门阀贵族,堪称望族。
望族,通常是指有名望、有地位及有较大影响力的家族。自隋代开科举取士制度始,望族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望族皆指科举世家,即持续通过科考步入仕途;二是跨越朝代更替,绵延百年以上;三是族中出现对地方甚至是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即标杆式人物等。历史上如柴桑陶氏、江州义门陈氏等大族皆可称之为九江望族。
一支望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包括历史环境、经济能力以及出现标杆式人物等几大要素,有晚清第一名臣之称的曾国藩应属于标杆式的人物。曾国藩曾与友人提及,他这支曾氏两百年来从未出现考取功名的人。为此,曾氏父子曾暗自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象。他们彼此相互鼓励,持之以恒,曾国藩终于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考中进士。此后,湘乡曾氏涌现出一批经世致用之才,奠定晚清湖南第一望族的根基。
九江北枕长江,南倚庐山,东临鄱阳湖,有赣鄱明珠之称,自古便是真儒过化之地,有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等著名书院。受其影响,此后各类书院、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九江当地出现一批科举世家、名门望族提供了沃土。在这些望族中,南唐伍乔,清代汪鸣相、万青藜三位状元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以《九江府志》《德化县志》上的史料为蓝本,以明、清至民国三朝近600年为时间节点,将原德化县大部分地区(今九江浔阳、濂溪、柴桑及经开区)的科考取士人数、官职及影响力等指标作为评判依据,筛选出劳、蔡、万、赵、黄、李、刘、罗等八大家族,一一进行罗列。
首先介绍德化劳氏。劳氏世居濂溪区劳家垄,史料记载劳氏自明景泰初年至明末近200年时间里连续七代共20余人入仕。劳氏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劳钺、劳堪等。劳堪(1529年~1597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从二品),为官颇有政声,因受张居正案牵连导致仕途受挫。回乡后,他关心地方事务,著述颇丰。遗憾的是劳氏没有跨过朝代更迭的门槛,称其为明代九江本地第一望族当之无愧。
其次是德化蔡氏。蔡氏属于大姓,明清以来耕读之风称盛,其中有柴桑、浔阳两大支。以蔡文魁为一支的柴桑蔡氏属军籍(驻扎九江军事指挥官,为世袭军户),代表人物有蔡文魁、蔡廷臣等。蔡文魁,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通政司参议、郧阳巡抚(正三品)等职,致仕后入德化籍。史书记载其以传道、著述为乐,对地方教育贡献良多。另一支浔阳蔡氏则自清乾隆朝至民国时期,堪称科举世家,人才辈出,蔡炯、蔡燮、蔡寿祺、蔡金台、蔡钟、蔡镇等六人先后科举中第,代表人物为蔡瀛、蔡寿祺父子。蔡瀛虽未取得科举功名,但其因著述颇丰,留下不少金石文字被历史记载。其在浔阳城内设嫏嬛别馆(私塾、刻书馆)讲学。
第三是柴桑赵氏(明末迁居浔阳城区)。其代表人物赵赞化、赵光抃为父子关系,二人皆为进士。赵光抃(1595年~1643年),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初为工部主事,史书记载因其好军事,喜纵论国事,屡被举荐,累官至蓟州总督,因抗清失败后遭奸臣构陷,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冤杀于北京菜市口,成为历史上首位九江籍处斩于北京西市的名宦。柴桑赵氏如天上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现存史料上未见其后裔信息。
第四是以黄云师(明崇祯庚子进士,清初迁居莲花洞)为代表的柴桑黄氏。柴桑黄氏也是一科举大姓,族 人黄图、黄绥诰、黄凤楼、黄为基(黄远生)等五人分别中进士。明亡后,黄云师秉持一人不事二主的观念,选择举家迁往莲花洞归隐,后在此筑谷口草堂以著书教子为乐,堪称明清以来德化黄氏标杆式人物。黄远生(1885年~1915年)是柴桑黄氏另一位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19岁就考中进士,后留学日本。因对我国新闻学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成为一代传奇。30岁时,黄远生英年早逝。
第五是德化李氏。李氏也有两支科举之家,一是以李鸿宾、李儒郊父子为代表的柴桑李氏。李鸿宾(1767年~1840年),累官至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李鸿宾与黎川陈孚恩、九江莲花洞万青藜都是清代江西仅有的三位一品大员。后来,李鸿宾触怒龙颜被充军,其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李鸿宾与蔡文魁一样皆属军籍,军籍与九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有关。另一支则以李明墀、李盛铎、李盛銮为代表的濂溪李氏,其代表人物为李明墀父子。李明墀(1823年~1886年),其因荫功入仕,累官至湖南巡抚。其子李盛铎(1859年~1937年),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榜眼,历任清出国考察大臣及民国参议会参政。李盛铎曾与万本端一道,联合江西籍京官申请江西本省自行修筑铁路,这就是在全国铁路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南浔铁路。濂溪李家以藏书闻名于世,因其木樨斋藏有众多古籍善本而誉满华夏,有“晚清藏书第一人”之称。
第六则是濂溪刘氏,其代表人物有刘瑞琪、刘廷琛。刘瑞琪(1833年~1891年),累官至山西巡抚。他的侄刘廷琛(1867年~1932年),被九江百姓习惯称之为刘翰林。刘廷琛历任学部右参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相当于校长)。纵观其一生,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在任上开始引导学校向现代教育转换。
第七则是德化罗氏。罗氏主要分布在柴桑、濂溪两地,明清以来中第者众多,如罗心尧、罗为孝、罗丰宾、罗仲玉、罗瀚隆、罗天佑等五人。在罗氏一众读书人中,罗大佺(举人)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与林森、吴铁城、陈蔼亭等人参与辛亥革命,后又与陈蔼亭等开发滨兴洲,捐资办学。
第八则是德化万氏。万氏自明代中叶迁至九江妙智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万衣(1518年~1598年),嘉靖辛丑(1541年)进士,历任福建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明代抗倭英雄,因卷入两大权臣徐阶与高拱之间的斗争而被迫致仕,后举家迁至莲花洞,筑草堂,开三经,传道、授业、解惑,教授诸子及孙与来学者。居乡期间,他热心地方公益,修河堤,设义学,史称“筑堤兴学,造福桑梓”,九江《德化县志》载其为名臣及地方名宦,入九江、德化、德安三地乡贤祠。
莲花洞万氏共有六位进士、十六位举人,至民国时期还诞生了两位将军。除万衣外,有万嗣达、万尧一、万青铨、万兆霖、万青藜、万本端、万和锡、万中桢等众多人物。万青藜为道光庚子(1840年)的进士。有史料记载,万青藜于中进士后,道光皇帝曾亲自为其戴上状元帽。初授翰林院编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摘得翰詹大考一等第一名,人称状元中的状元。他历任左都御史、兵、礼、刑、吏等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会试阅卷大臣等一品职位长达20余年,人颂其四朝阁老。
万中桢(1878年~1946年),人称万家大老爷,历任晚清九江府府经(主管财务)、民国德化县第一届参议员,庐山清丈局局长,九庐长途汽车运输公司、九江交通汽车运输公司创办人,南浔铁路董事等集一众身份于一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活跃在九江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万氏人物。
莲花洞万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九江本地少数能横跨明清至民国的望族。
一支望族形成过程应该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评判望族除了要有劳钺、万衣、黄云师、蔡瀛等标杆式人物之外,其他只能让时间来给答案。九江一直都有四大望族一说,有人说是万、蔡、李、刘这四家,究竟是不是如此,只能见仁见智。正因为这样,九江的望族一直是市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在九江还有如夏氏、郑氏、陈氏、张氏等家族,在此不一一罗列。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