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炼抒情诗歌,《萨拉热窝颂》

3月4日 17时 阅读 31793

图片

著名电影《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那座巍峨的钟楼


图片


萨拉热窝颂

作者 练 炼


朋友
你知道有一片不屈的土地,
叫萨拉热窝吗!
你知道有一座英雄的城市,
叫萨拉热窝吗!
你知道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影片,
叫《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
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叫萨拉热窝吗!
如果你不知道的话,
请跟我走进神奇的萨拉热窝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典电影《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沐浴着11月的暖阳,
我从遥远的东方,
迈着沉重的步履,
走进了美丽的巴尔干半岛,
走进了年轻的波黑共和国,
走进了波黑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
我看到了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奥匈帝国时期的各种建筑,
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我看到了巍峨的清真寺东正教堂天主教堂犹太教堂,
在这里共生共存,
我看到了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等,
在这里共同沐浴着自由和平和阳光,
我感受到了有历史有文化有多种宗教,
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萨拉热窝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萨拉热窝的主要大街Ferhadija

我在著名的鸽子广场行走,
我看到了无数的鸽子汇聚在Sebilj喷泉,吸引人们不断拍照观赏嬉闹,
我看到了无数条大道小路,
像无数条河流一样汇集到广场,
把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到广场,
人们在这里惊鸿一瞥擦肩而过,
步履匆匆又各自走向遥远寻找梦想。


我看到了波黑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著名的Gazi Husrev bey's 清真寺,
我看见了它巍峨的雄伟的尖顶,
在地中海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烁。
我看到了这座建于1531年的,
波黑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最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建筑之一的恢宏建筑,
经历了近五百年岁月沧桑的洗礼,
依然坚挺靓丽光鲜如昨,
引得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报到。

图片

巍峨的清真寺的塔顶

我看到了与清真寺一墙之隔的那座著名钟楼,
仿佛看到了80多年前,
英勇保卫萨拉热窝的“老虎”瓦   尔特,
举枪向凶残的德国鬼子顽强地扫射,
我仿佛再次听到了著名电影《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的,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整个萨拉热窝城市都在颤抖都在燃烧,
我再次听到了影片结尾时冯·迪特里希无可奈何地说,
“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   尔特。”
是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英勇善战的萨拉热窝人民就是瓦   尔特,
英雄的前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就是瓦   尔特。

图片

图片

图片

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莱特瓦河


我在著名的铜匠街(Coppercraft Street)流连,
仿佛时光回到了风雨如磐的80多年前,
老铜匠在这里叮叮当当地打着铜器,
为掩护被追捕的游击队员,
老铜匠和徒弟们的钉锤一起敲响,
搞得德国鬼子不辨西东晕头转向。
现在的铜匠铺是当年《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中老铜匠的儿子,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
但这里一切都没有变,
各种铜器还像过去一样琳琅满目,
精美的手工铜制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他门口的牌子上特别用中文写着,
“欢迎中国朋友”几个大字,
表达了前南斯拉夫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昭示中国人民和前南斯拉夫人民的传统友谊万古长青。

图片

著名的萨拉热窝老图书馆


我走到了著名的拉丁桥,
1914年6月28日,
一个注定被历史定格的日子,
19岁的萨拉热窝塞族青年普林西普,
就是在这里在拉丁桥旁的街道转角处,向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举起了勃朗宁手枪,
一声枪响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从此,硝烟四起,生灵涂炭,灾难丛生,
一战中,33个国家参战,
15亿人被痛苦地卷入其中,
历史在这里改写,
历史在这里拐弯,
世界格局在这里重塑。
巴尔干半岛,
“欧洲的火药桶”名副其实。

图片

作者伫立在美丽的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畔

我在普林西普当年刺杀皇储时站立的街道石板上久久伫立,
我站在用水泥浇筑的普林西普的一双脚印上遥望远方,
我站在拉丁桥上,任凭微风拂面,
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脉搏。
我不禁感慨万千,
拉丁桥啊!拉丁桥,
你这座看似极其普通平凡的石桥,
却因1914年的一声枪响,
从此显得不再普通不再平凡,
从此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萨拉热窝的历史啊,
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它见证了无数的荣耀与苦难,
每一处遗迹每一个枪眼每一道伤痕,
都是历史的深刻印记。
站在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边,
我默默地祈祷,愿世界永远和平,
人民永远沐浴着幸福自由和阳光。

图片
闻名于世的拉丁桥

我在萨拉热窝的主要大街Ferhadija徜徉,
我看到了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的著名地标,
它象征性地把萨拉热窝从地理位置上分成东西两半,
同时它也是新老城区的分界地标。
代表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分界线东边箭头所指向的E,
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的老城区,
遍布着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街区,
满眼尽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分界线西边箭头所指向的W,
则是奥匈帝国的产物,
现代化欧式建筑林立。
同一条街道,
却是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文化风貌,
包括商店的样式和商品种类,
令人不禁长叹,
萨拉热窝啊!真是太奇妙。

图片

把萨拉热窝从地理位置上分成东西两半,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的著名地标


我走进热闹的集市,
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咖啡和烤肉的味道,
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摆满了摊位,
色彩斑斓的地毯精致的铜器,
和独具匠心造型各异的陶瓷,
无一不展示着波黑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熙熙攘攘,
或热情地交谈,或专注地挑选,
和谐与包容在每一个角落流淌。


图片

拉丁桥上人来人往


我在古老的巴什察尔希亚老城区流连,
我看见古老的石板路经过岁月的沧桑,
每一块石板都磨得锃亮,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辉煌。
它们蜿蜒曲折,伸向四面八方,
引领着人们穿梭于时光的回廊。
街边的奥斯曼风格建筑错落有致,
木质的雕花窗棂精美的伊斯兰穹顶,
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光,
萨拉热窝真是处处充满着神奇。

图片

萨拉热窝的古城遗址

我在著名的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徘徊,
我看见清澈的河水自东向西哗哗流淌,
我看见米里雅茨河将萨拉热窝拦腰分成南北两半,
河南河北新城老城交相辉映,
在我面前展开了萨拉热窝的美丽画卷。
我看见在巴尔干半岛的崇山峻岭之间,
美丽的萨拉热窝静静伫立,
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
散发着不同寻常的独有的光芒,
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去探寻去发现。

图片

在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边嬉戏的美丽少女


我登上了高高的黄堡古要塞,
我看到了1884年动工兴建的圣心主座教堂,
那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是那样的醒目。
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圣安尼大教堂,
我看到了这座新哥特式教堂的塔楼,
我看到了钟楼里的五口大钟,
看到了教堂内的彩绘玻璃和墙上的壁画,
看到了教堂里一架名牌Rieger管风
琴,
从1925年开始为合唱团伴奏,
走过百年依然激越清亮雄浑。

图片

巍峨的基督教堂

我看到了和教堂一样漂亮的,
萨拉热窝啤酒厂博物馆,
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皇帝清真寺,
看到了萨拉热窝老城弗拉特尼克的古典建筑,
看到了萨拉热窝新城现代化的崭新风貌,
看到的萨拉热窝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会堂,
看到了萨拉热窝这座城市,
多种宗教共存各民族互相包容的多样性,
我顿时理解了为什么,
它会被称作“巴尔干半岛的耶路撒冷”。

图片

图片

有着427年历史的莫斯塔尔老桥是波黑著名的古建筑

而萨拉热窝的独特魅力,
不仅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
更在于它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这座城市饱经沧桑,
却从未被摧毁。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
城市在废墟中重生,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生命,
那些弹痕累累的建筑,
就像一个个无声的战士,
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倔强,
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和平珍惜阳光。

图片

古典建筑

萨拉热窝啊,
我爱你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流水的平缓,
我爱你巴什察尔希亚老城区的熙熙攘攘,
我爱你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地标东西两侧,
一幢一幢东西方古典建筑的辉煌壮丽,我爱你夜幕降临时分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风景,
灯光逐渐亮起,与繁星相互辉映,
在大街上像风一样飘过的巴尔干长腿大美女,
宛如一片璀璨的星河,
缓缓地流过我的心底。

图片

著名电影《瓦    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那座巍峨的钟楼

萨拉热窝啊,
我爱你的历史,我爱你的文化,
我爱你满城的东西方古典建筑,
我爱你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但我更爱你面临强敌时的无所畏惧,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宁死不屈!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英雄的萨拉热窝啊!
你永永远远在我的心里。
(2024年11月9日晚于波黑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正高三级)}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在阿联酋迪拜



练炼,1962年10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西日报社驻北京记者、江西日报社政治生活处副处长、九江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江西日报社赣北分社社长、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社长等职,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正高三级)。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练炼从事新闻工作39年,荣获“全国党报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江西新闻奖”“江西报刊新闻奖”“华东地区副刊好作品奖”“江西副刊好作品奖”等奖励近百次。     近二十年来,练炼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1000余篇。他的70万字散文集《人生若只如初见》(上、下卷),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以其细腻、华丽、抒情的艺术风格,备受广大读者喜爱。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江西省报纸副刊历年来编辑出版的各种散文选本。    
从2020年开始至2024年,连续五年,练炼受江西省、九江市及各县市区官方邀请,每年为江西省、九江市及各县市区的大型文艺活动创作了一至两首大型抒情朗诵长诗,即《领袖与人民》 《党啊!亲爱的妈妈》 《最美家庭颂》《九江妇女颂》 《九江颂》 《我爱你,九江》 《再别九江》 《南昌·九江》 《我骄傲,我是九江人》 《九江话》 《九江赞》 《浔阳江颂》 《修河颂》 《鄱阳湖颂》《九江的春天》《武宁颂》《彭泽颂》《永修妇女颂》《九江啊,我回来了……》《那是我的九江……》《庐山西海颂》等。其中大型抒情朗诵长诗《领袖与人民》被九江组织干部学院编作教材向学员宣讲。这里头的不少诗歌,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深受九江人民的喜爱。在大型晚会上,在党校及大、中、小学的毕业典礼上,甚至在同学、老乡、战友的聚会上,在广袤的赣北大地广为传颂。    
近五年来,练炼应邀在南昌市,特别是在九江市各大机关、学校和部分县市区宣讲毛泽东诗词。以“毛泽东诗词,新中国的诗魂”为题,整场脱稿演讲,博得上下各界的好评。


(来源:九江日报)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