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有这5种表现,可能是脑梗!

2月22日 14时 阅读 32232

图片

脑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且常在夜间发作。


图片


脑梗的发生并不是毫无征兆,发作前,身体会出现一些异常信号。


睡前5种症状警惕脑梗


脑梗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病时,患者可表现为语言障碍、肢体麻木、视物异常及头晕头痛等。


临床数据显示,大多脑梗发生在后半夜。


因为此时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且人在睡眠状态下血流速度较慢。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者血管狭窄,就容易导致脑血管堵塞,引发脑梗。


脑梗发病迅速,病情险恶,提前识别发病信号十分重要。平时睡觉前,若出现下列症状,就要当心了。


进行性头晕、头痛


睡前出现进行性发展的头晕、头痛症状,且比平时更剧烈,看东西天旋地转,这可能是脑组织缺血引发血管痉挛所致。


身体一侧发麻


脑梗后,由于一侧头部神经受压迫,身体一侧会突然发麻不适,伴有言语不清表现。


视物不清


睡前突然两眼发黑、视物不清,休息后仍无法缓解,这可能是因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供血不足,引发视网膜缺血。


频繁打哈欠


睡前频繁打哈欠,伴随全身无力、嗜睡、明显头晕等症状,需警惕脑部严重缺氧。


经常流口水


睡觉时流口水,同时伴有嗜睡、头痛或嘴眼歪斜等症状,这可能是局部脑组织缺血所致。


脑梗有套自查方法


高血压、吸烟、心脏疾病等是脑梗高危因素,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腹型肥胖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预测脑梗发生风险的高低,首先要了解自身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可根据以下项目自查。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增加数倍。


我国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俗称“高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毫米汞柱。


图片


超重或肥胖


体重过重或肥胖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抽烟、酗酒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吸烟者的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梗风险。


高盐高脂饮食


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之一,高脂饮食是引起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的盐摄入量为6克,对于盐敏感人群尤其是盐敏感性高血压人群最好控制在3克以下。


缺乏体力活动


缺乏运动或体力劳动付出的代价很大,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等都可能出现。


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脑梗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却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患脑梗死的风险可能比普通人更高。


图片


尽早防控是关键


脑梗不是“一次发病,终身免疫”,而是“一次发病,再发频繁”。了解正确的预防知识,可尽早防控脑卒中,避免发病或减少后遗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有助及时排出大脑代谢废物。


晚上减少暴饮暴食,特别是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蔬果、谷物杂粮、鱼虾类食物。


尽量少喝酒,戒烟并避免吸二手烟。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情绪激动会加重心脑负担。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尤其是脑卒中相关筛查,如颈动脉超声、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等,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和潜在问题。


如果出现前述症状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便尽早得到治疗和管理,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


有过脑梗塞病史的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并定期到神经内科门诊复查。必要时,需采取手术治疗以解决致病原因。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

图片由AI生成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