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夜嗨”时代,深夜不再是沉睡的代名词,而成为游戏、视频和社交等“娱乐大餐”的高峰时段。
作者 | 江鸣 陶钧
题图 | 熬夜玩手机
近段时间,“年轻人爱上熬夜逛景区”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不是白天活动不热烈,而是景区夜游太有吸引力。夜幕降临,彩灯亮起,汉服巡游、非遗表演等活动开启夜生活,直击年轻人嗨点,对于“夜猫子”来说,这简直就是熬夜“新大陆”。正所谓“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敷最贵的面膜,吃最好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黑眼圈、持续的疲惫感……明知熬夜不好,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坚持熬夜,到底是压力山大还是夜太美?
熬夜的年轻人。
晚睡熬夜,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夜猫子”“资深熬夜党”等网络用语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纷纷以“熬夜修仙,法力无边”“干啥啥不行,熬夜第一名”等段子,自嘲当下的精神状态。据《2023当代年轻人熬夜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熬夜或经常熬夜,几乎不熬夜和从来没有熬过夜的年轻人反而成为“稀罕人群”,占比不足4%。尽管他们深知熬夜的危害,但在夜晚的诱惑前仍无法抵抗,频繁上演着熬夜“真香定律”与自我打脸的戏码。“今晚我一定早睡”成为当代年轻人最没有底气的承诺,白天或许还信誓旦旦,一到晚上就上演一出“月亮不睡我不睡”的较量。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入睡时间普遍推迟至深夜,几乎人人都在抢当“熬夜冠军”。
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47%人群在零点后入睡,而在“0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52%,更有19%的人超过凌晨2点才入睡。或是在深夜剧场上演“追剧大作战”;或是被KPI追得满世界跑,改方案改到手软;又或是根本停不下来地“剁手”购物……要问哪种方式最受青睐?《2024当代青年熬夜洞察报告》给出了答案:短视频平台是夜猫子们的消遣首选,占比高达28.49%,紧随其后的是游戏党占14.86%,还有爱在社交平台“冲浪”的朋友们也占11%。
现代人的养生方式。
在这个“快”字当头的时代,熬夜仿佛成了现代生活的一张“网”。这背后是快节奏生活的“锅”,还是补偿内心的“戏”,抑或是多元娱乐方式的“坑”?
快节奏生活里的“夜猫子”日常。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无疑是熬夜的“头号”推手。在这样一个分秒必争的时代,竞争如战场,任务如山堆,密密麻麻的课表、堆积成山的报表、永远在线的工作群聊……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每一个追梦者的步伐。“白+黑”的工作模式,身体仿佛被按下了“无限续航”的按钮,成为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更让熬夜成了“不得不”的选择。很多人为了弥补白天的遗憾,不惜熬夜追剧逛某宝,将身体调成“24小时在线”状态。
短暂的自由与释放。有句话叫作“白天归顺于生活,晚上臣服于灵魂”。白天或许在忙碌与压力中迷失自我,而夜晚则是找回自我的“黄金时段”,熬夜也成了众多年轻人“报复”日常生活、补偿内心缺失的“温柔填补”。虽然这种方式看似短暂且带有“饮鸩止渴”的意味,但那份重逢自我的满足感,却足以让他们“沉醉不知归路”。在夜深人静,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是简单的发呆或是放空,都是一种难得的自由,这是一天当中最后一道仪式感,更是心灵的避风港。
娱乐盛宴下的睡眠奢侈。在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夜嗨”时代,深夜不再是沉睡的代名词,而成为游戏、视频和社交等“娱乐大餐”的高峰时段。当年轻的心沉浸于“夜色盛宴”时,时间感会变得模糊,都可能让他们不自觉地“忘却时间”与“忽略疲惫”。“屏奴”大行其道,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数字设备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标配”,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把大家紧紧“网”在虚拟世界里,不仅让睡眠成了“奢侈品”,更在无形中削弱了现实生活的“质感”与“温度”。
熬夜的年轻人。
不管是主动选择做夜猫子,还是被迫加入失眠大军,每一个熬过的夜晚,身体都在背后默默“扛伤害”,可能哪天就收到“健康余额不足”的警告。熬夜的本意既然是追求我们向往的生活,但如果因此透支了身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那就得不偿失。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熬夜的恶性循环。
科学养生。尽管熬夜潜藏的健康风险已广为人知,但在熬夜与养生的天平上,“脆皮”年轻人选择了“赛博养生”。熬夜最大的坑,就是睡眠不足和作息不规律。与其靠各类“熬夜神器”来硬扛,不如调整作息,提升睡眠质量,培养早睡习惯。这时候,睡眠仪式感就派上用场,比如睡前泡泡热水澡和泡脚,或者喝一杯热牛奶,听一首舒缓的晚安曲,营造一个完美睡眠环境;睡前少碰手机和电脑,电灯一关,两眼一闭,啥也不想。同样,适当的运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方法也是熬夜之后不错的补救手段。
学会和解。心理学有个著名法则叫作“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压力适量是加油站,过量就变拖油瓶。年轻人在与熬夜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往往是过度担心熬夜的坏处,还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心里越emo,越是夜不能寐,从而陷入“熬夜-懊悔-再熬”的死胡同。正视熬夜的代价,承认自己不是超人也会累。“松弛感”不是躺平摆烂,让睡觉这件事回归纯粹,它只是简简单单的生理需求,跟着自己的生物钟走就对了。
掌控节奏。时间,是一种稀缺又公平的资源,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不管地位高低、贫富差距,都一视同仁。但同样的时间,愣是让人活出了千姿百态。真正有趣的人生,不应花在熬夜上,高效利用时间,靠的不是硬挤,而是合理规划。我们需要给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做个体检,搞清楚“时间都溜去哪儿了”,还有“现在最适合干啥”;制定合理的日程表,分清轻重缓急,搞明白什么才是生活的“主角”,这样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节奏,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style!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